自我觉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有发生的事件为载体,投入足够的思考,沉下去,慢慢沉,沉到事情的底,才可能发现原本的真相,真实的自我。
昨天有一事情触发我,禁不住细数家中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件的处理模式都惊人的相似,过程曲折,但是结局圆满。这是不容易发现的事,需要有心,不断回忆,追溯,还原。每一次我先生拿方案,提出,但我从未爽快地同意依顺去实施,而是本能地去反对,去反抗,这放在古代一定不是一个贤淑女子。应该算是本能的排它思维,针对既定方案,会左思右想,思前顾后,掺杂自己各种纠结、猜想、顾虑,把所有的细节、可能都思虑周全。
先生会不断地向我表达,强化他的想法,但从不强加于我,相反会用他的实际行动,去奔波,去问询,去验证,去考究,一点一点打消我的顾虑,这就是他的好罢,他的共情,他的包容,问题解决的时候往往是我安安心心,踏踏实实,他疲惫不堪,几经周折,但一定是他最初的主见处理问题,因为事实证明合理的方案是他的。
这样的事情不只这一次,每每此时先生总是笑着调侃,你看,总是作,各种作,死心了,是吧!
所以想沉下心来真正反察一下自我,人的思维模式是有记忆的,它应该有原主,有渊源。遇事不要任由己,徒增无为的消耗,耗体力,耗精力,耗心力,耗气力。
自我认定:足够的自信,无论物理日常教学、各种赛课、还是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认定那都是自己努力应得,因为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努力的,凡事总是用尽努力才罢休。满满的安全感,原生家庭幸福,自生家庭美满,人际关系健康良好。足够的归属感,对团队、团体、工作单位很容易归属,希望它好,努力为它好,以它好为骄傲。
现在想来,不尽然。遇事总想考虑周全,自认为万无一失才敢去做,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回想曾经的每一次赛课,冥思苦想,一遍一遍磨课,一次一次修改,乐此不疲,每一次都感觉使出所有的力气,虽然成绩优异,但已经筋疲力尽,付出和收获不对等,应该是用力太过。
追忆童年,回溯,还原,去探寻思维习惯的原型。
若干个夕阳落下的傍晚,总会有一个小女孩坐在自家大门口,伸着长长的脖子望向远处的弯弯小路,那是父亲每一次出远门回家的方向。父亲每一次回家都会给小女孩买回一个沾满黑芝麻,一层一层起酥的烧饼,那是那一时代孩童最向往的零食。
小女孩专注地看着夕阳,期盼,带着欣喜,极想自己的眼光能探向远方,尽可能早地看到赶路的父亲和他的大轮自行车。
夕阳慢慢落山 ,红彤彤燃满一片,落向山后,落进山里,慢慢地沉下去,看不见夕阳,只看到余晖,余晖也消失,全部没入,整个天空暗下来,四围也会暗下来。小女孩盼父亲回家的情绪也会像黑暗突来一样,急剧转变,欣喜、期盼、惦念、担心、焦急、害怕,很害怕。脑海中会冒出父亲在回家路上的种种不好的可能:自行车坏了、遇到坏人,掉进沟里,路上累得生病………
每一次在小女孩的担心害怕恐惧后,总能迎来风尘仆仆的父亲,咧嘴笑着,从兜里拿出盼了又盼的油酥烧饼。但此时,小女孩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惊喜和期盼,而是极度担心害怕后的舒缓气息。
这样的场景或者镜头刻在童年的记忆中,后来还会出现在长大的梦里,随着年长,已不在梦中重新现,但今天的溯源觉察,它依然在,不仅在,成了思维地一部分,童年伤疤。
坚定、自信、有力量是成大甚至中磨砺出的生活铠甲 ,但内心深处依然住着儿时的自己,没有安全感,害怕、退缩、胡思乱想,自察算什么,是当下的和儿时的自己和解,和睦相处。
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抱持自己的不足够,像黄仕明老师告诫世人的那样:停止你的内在战争,减少焦虑,停止内耗。
自我觉察启示:老公是用来依靠的,不是用来反对的;自己是用来疼爱的,不是用来否定和内耗的;万事是用来顺应的,不是用来逆反和焦虑的。真实的做自己!
2024年1月19号晚8:51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