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第28天晚上,爸爸最终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秋日里,暖花如抱,秋树欲燃,愿您,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

父亲的身影总是巨大而寡言,他用近乎冷漠的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可是当一切声响都停顿,当一切色彩都褪去,当我们重新审视父亲的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才会油然而生……接下来的几日,用连续不断的仪式分散和转移对父亲的哀情,有苦中作乐,有悲中带喜,追忆着感人的往昔,面对死亡,或许这是最庄重和最温情的仪式~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已经失去,而前路还很长很远,从今以后,只能独自坚强。想起《负亲》里唱的,“墓碑的旁边,即使我跟你谈论今天的琐碎,你都不复半句”。突然意识到失去一个人最难的不是日以继夜的想念,不是时时存在的忧伤,而是早已内化成体内一部分的习惯,习惯生命中有父亲陪伴的岁月……习惯,才是最难平复的伤口,父亲过世后,是习惯失去的开始,而我们总是太习惯拥有,太难适应失去。面对失去生命中的挚爱并非易事,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以喂养心中的勇气,也许此刻我们就应该对身边的人多一点关怀,记得在生命中善待他人,记得在有缘交会的时候惺惺相惜,当所有的“记得”都被我们好好记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来临,心中盈满的爱,将以最柔软的姿态,守护我们穿过黑夜。有种忘记不是失忆,爱得太深太沉,离开时,失去时,人的潜意识会自动将过往的回忆贴上封条封存起来,一切都是暂时性的,于是,最怕猛然记起或者不知不觉被触及而想起,一时会超负荷将人一下子带到临近崩溃的边缘,原来,人不怕时时刻刻的思念,而是怕生离死別后无意触及的种种念想,父亲就这么走了,我就这么失去了最亲的人……

在身心灵疗愈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来学习心灵成长的人大都是正在遭受内心痛苦亦或是经历过种种磨难和挫折的人……正如《厨房》的结尾处美影对自己说:“我会不断成长,经历风霜,经历挫折,一次次沉入深渊,一次次饱尝痛苦,更会一次次重新站起来。我不会认输,不会放弃。”当面对失去时,无论是坚强的人还是软弱的人都要去品尝那悲伤的滋味,饱尝痛苦的感觉,让悲伤治愈悲伤,没有打倒的将使我们更加坚强,活得更好。《楞严经》里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对于父亲,对于生命,要学会的不仅仅是敬畏,还有珍惜与爱,珍惜此生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