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姑且把我要讨论的的内容,放在「清晰」这个范围内讨论。
在《好好讲道理》一书中,开篇即有讨论,正确思维的几个基本指标,比如准确度、精细度、简洁度、清晰度等,这些都不算难理解,但因为易懂,所以不重视。而其中的清晰度,尤其容易忽略,而此点,是我在常年的阅读与思考中,认为最难以掌握,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点。
以前上课时,记得有位教授在与学生讨论时,总会说,「你重新说一遍,我没听清楚」「你说慢一点,你有一点跳跃」。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我之所以现在还记得,是因为当时教授的回复让我有些诧异,明明我都听明白了,为什么堂堂一个德国海归博士·、长江学者、系主任,竟然听不懂学生的话呢?我当时差点以为是因为教授年纪大、反应慢。
后来读书多了,发现好些学术大神,都跟当年的教授的思维相类,往往会对一个简单的表达,去质问「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那么,为什么大神们都有这样的思维特点?
语言文字是什么?只是「提示符」!文字是能指,对象是所指,而文字与对象之间隔着鸿沟。「花」这个字,与真实世界的花,没有半点相似。当我用「花」提示你,你就想到现实中那个或那类叫做花的物体。但是,注意了,「花」这个字无非只是七个笔画组成而显示在纸面上的一个符号而已,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你之所以会想到现实中的花,全凭「脑补」。而脑补是如何进行的,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点。
那么,怎么保证,我的脑补与你想传递的内容一致呢? 这也即是在问,「你要讲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说出来的与你想说的,等值么?」
但是,难的地方在于,日常中,我们并不会产生这种疑问,我们默认自己的脑补是正确的,我们也会默认对方的能指和所指是匹配等值的,于是错觉就产生了,「我清楚地懂你的意思」「你的表达也是清楚的」,但实际的情况是,「我懂了个啥啊?!--屁也没懂」「你说了什么玩意儿啊?!--尽瞎扯蛋了」
那么,怎样把自己「清晰度」的阈值降低,这是重点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应急之作,待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