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家公司很像,但完全不一样。
樊登对樊登的用户群真的有用。
但得到对得到的用户群不一定真的有用。
知识付费这个领域鏖战多年之后,基本就剩下樊登和得到这俩了。在一线城市、传媒圈子,或者说更典型的知识分子圈子里,得到的名气显然是更大的,可能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樊登。
但樊登的收入数据一直是优于得到的,最新的数据没有公开对比,但历史数据一直是如此。
樊登之所以在知识分子的舆论场里不可见,是因为它一直在走下沉市场路线。早些年它的城市公开课,甚至有点和传销类似,请几个知识网红,现场讲一些一线城市里知识青年显而易见的东西,然后几乎是论斤一样的向参与者卖书——而且这些书,在真正读书的人(或者说得到群体)来说,都太浅了、早就看完了,给人一种“骗钱”的感觉。
但实际上,樊登对它的用户群体,比得到对它的用户群体可能更管用。
简单举例来说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得到的用户,你可能已经受过高等教育,身处一线城市,在内卷的行业工作,每天已经接触到了海量的信息,上班 996 焦虑得不能自已。得到究竟要创造出多么牛的知识,才能像灵丹妙药一样改善你的工作和生活呢?这样的知识恐怕不是一年 365 元会员,或者是一个几百块钱的课程就能学到的。
但是,樊登不一样,它的受众都是下沉市场闭塞的中青年,这些用户周围的同龄竞争者也是一些信息同样闭塞的人。这时,樊登给他推一个在一线城市早就过时的《穷爸爸,富爸爸》或者人尽皆知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就是能让它的用户和身边的人拉开差距。你给他推的太深,太专业,像得到上的一些课程那样,反而对他毫无用武之地。
所以有的时候,站在一线城市用户的视角,去觉得某些商业公司在向低线城市倾销垃圾是不对的。这反而应了那句话——垃圾是放错地方。
樊登的**帆书(原樊登读书)**与罗振宇的**得到**是中国知识付费领域的两大代表性平台,尽管两者都聚焦于知识服务,但在商业模式、内容生产、用户定位和发展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两者的核心区别及启示:
---
### **1. 商业模式:自营 vs. 平台化**
- **樊登读书(帆书)**:采用**“自营+代理分销”**模式,以樊登个人为核心IP,由他主导书籍解读,内容生产高度依赖其个人能力。商业模式上,主要依靠会员订阅(365元/年)和线下代理裂变,毛利率高达99%。
- **得到**:走**“平台化”**路线,罗振宇早期依赖个人IP(如《罗辑思维》),但后期引入薛兆丰、万维钢等外部专家,形成多IP矩阵,课程种类更丰富,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科技等领域。
**启示**:
- **个人IP的瓶颈**:樊登模式受限于个人产能,内容质量可能随规模扩张下降。
- **平台化的天花板更高**:得到通过引入多IP降低依赖,但需持续管控内容质量。
---
### **2. 内容生产:个人解读 vs. 专家矩阵**
- **樊登读书**:樊登一人主导书籍解读,风格通俗易懂,适合“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但涉及非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时可能失真。
- **得到**:由各领域专家生产内容,如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吴军的科技史,专业性更强,但部分用户认为“过于学术”。
**启示**:
- **内容深度 vs. 广度**:樊登适合快速获取知识框架,得到适合深度学习。
- **可持续性问题**:个人IP模式难以长期维持高质量输出,需标准化或引入新IP。
---
### **3. 用户定位:下沉市场 vs. 中产精英**
- **樊登读书**:主打**“读书能力弱但意愿强”**的用户,如三四线城市群体、保险从业者,通过代理模式快速下沉。
- **得到**:面向**“高知中产”**,用户更注重系统性学习,如职场人士、企业管理者。
**启示**:
- **市场分层的重要性**:知识付费需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樊登抓住“懒人学习”痛点,得到满足“终身学习者”需求。
- **代理模式的双刃剑**:樊登的微商式分销带来快速增长,但也引发“传销”争议。
---
### **4. 增长策略:代理裂变 vs. 品牌营销**
- **樊登读书**:依赖**线下代理+社群运营**,如“一书一课”“樊登书店”,通过积分激励裂变。
- **得到**:依托**品牌活动**(如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和线上流量,强调“知识跨年”概念。
**启示**:
- **社群驱动的增长**:樊登的代理模式能快速渗透低线城市,但依赖人脉资源。
- **品牌IP的长期价值**:罗振宇的跨年演讲虽被质疑“贩卖焦虑”,但仍是核心营销工具。
---
### **5. 未来发展:挑战与转型**
- **樊登读书**:面临**内容同质化、依赖个人IP**的问题,近年尝试直播带货、短视频分发,但尚未培养出替代IP。
- **得到**:受困于**用户增长放缓**,IPO中止后转向企业培训(如“得到高研院”)。
**启示**:
- **知识付费的终局**:纯内容付费难持续,需结合教育、社群、线下服务。
- **去IP化是趋势**:过度依赖个人IP的企业在资本市场遇阻(如思维造物IPO撤回)。
---
### **总结:两种模式的优劣与行业启示**
| **维度** | **樊登读书(帆书)** | **得到** |
|----------------|-------------------|----------|
| **商业模式** | 自营+代理裂变 | 平台化 |
| **内容生产** | 个人主导,通俗化 | 专家矩阵,专业化 |
| **用户群体** | 下沉市场,实用型 | 中产精英,深度学习者 |
| **增长策略** | 线下代理+社群 | 品牌营销+IP矩阵 |
| **挑战** | 依赖樊登,内容瓶颈 | 用户增长放缓,去IP化困难 |
**最终启示**:
1. **个人IP是双刃剑**:能快速起势,但天花板明显,需尽早布局多IP或平台化。
2. **下沉市场潜力大**:樊登的模式证明低线城市知识付费需求旺盛,但需避免过度营销。
3. **知识付费需升级**:从“碎片化学习”转向“系统性教育”,否则复购率难提升。
两者的差异反映了知识付费行业的多元路径,未来可能走向“垂直深耕+生态整合”的结合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