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树丽
学习中的儿子
下午和儿子一起学习英语的时候,我给他讲了一篇英语作文并要求他背诵。
本以为这是顺理成章的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没想到儿子竟然拒绝了我的要求,这让我很是诧异和不解,当然对于儿子的不配合我还是有一些生气,在我看来学习这件事必须听我的安排,就像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安排一样。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hobby,关于爱好的作文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只不过高中是初中学习基础上的最高级,也就是说作文不再是单纯地叙述自己的爱好,而是把这个题目里面融进了思辨的元素,设计成了自己的爱好不被父母理解和支持,那么自己应该去做?
我发现高中的课文最多的内容都是在讲“人与自我”,这样的主题有一多半的量,从这样的安排中我们也很容易感知到“人与自我”在生活中的比重和重要性,当人知道了我是谁,并有了正确的认知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个世界上的事有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所以在这三件大事面前,自己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情。
一个人拥有思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责备孩子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墨守陈规,没有创新能力,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又希望孩子中规中矩听老师的话,听长辈的话,听自己的话。
儿子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他说这篇作文中“我”的爱好是集邮,这和他没有关系,因为他不喜欢集邮,而且他压根不知道集邮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他无法把这些假大空的语言强加到自己身上。
我被儿子的话惊住了。
对我来说,背作文的目的练习的就是语言,记住的就是里面的单词和句子,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就够了,至于是不是你真正做的事重要吗?
重要,这是儿子的坚持。
我想起有一次听课的时候,老师和学生的对话。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shop?
No!
Sorry.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
这样的导入互动是不是让人有些尴尬?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说NO,学生的回答很直接“又不是真的要去,老师经常骗我们。学习公园话题的时候,老师说想不想去公园,学习动物话题的时候,老师说想不想去动物园。但就算我们回答说想去,老师也从来没有真的带我们去过。”
创设情境是需要真实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我们不会在意真实与否,因为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学生只要能记住知识内容就OK了,至于是不是符合学生的需要,在我们看来这些并不是那么重要。
就像我们平时的作文课讲解,我们给出学生的是一个固定的答案,全班都是喜欢读书,喜欢踢足球,甚至喜欢游泳等等,我突然想到为什么学生在背诵的时候一直背不下来,甚至很慢,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话不是写他自己,这是别人的事,自然对于别人的事我们就很容易排斥。
我突然发现儿子比我更具思维力,他不会因为这是学习的需要他就全部吸收,他只要他真正需要的。
最后的结果是儿子只是从文中挑出了自己写作文能用上的句子,他说这些才是最有用的。
儿子的笔记
我看了他的笔记,他竟然把collecting stamps 下面划了线,这是一个可替代的部分,一篇一百多字的文被儿子挑拣成了三十个字。
在问题面前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问题,反思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改进自己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如果我想让儿子完全背诵这篇作文,我怎么做会达成我所愿?比如我可以把主语给换了,不能用第一人称,可以改为第三人称,这样是否具有真实性是无从考证的,反正这是别人的事,别人做什么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别人做不到。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仿写,文本中的谈的是集邮,我可以让儿子按照文字内容去仿写,写一写自己的爱好,这样他一方面练习了作文,一方面写的时候他总是有话说,而且写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这两种方法,有没有更好的呢?有!
作文是材料作文,里面的内容是固定的,里面的“我”就是我,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就得按照“假如你喜欢集邮”来写,这种情况下人就不能去较真,因为要求已经告诉你了是“假如”,你就只能按照这个设定走。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认为是我们在给孩子们上课,但很多时候通过孩子们的表现和反馈我们会发现,其实是他们一直在给我们上课。
孩子们就是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镜子总是能更清晰地看见自我。
感谢反思与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