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书简
与西涯李学士
自从与您分别已有六十年,近年在京城便不再互通音讯。自周文都南归后,先生的消息更是完全断绝。此前听闻先生正处丧期,且将归乡长沙,但没有一位从北京来的旧识,无法询问详情,所以一直不敢写信打扰。每次见到周生,都要一同怅然许久:至今不知您究竟遭遇了何种困境?长沙没有您的旧业,未必能归,若归乡又该何处安身?
近日白洲李宪副路过寒舍,才得知令尊大人的坟墓安在京城近郊。“嬴博之葬”(远葬他乡)之举,古今未必有人非议,但于情未必能心安。只是我力量有限,远在万里之外,虽能理解先生的苦衷,又能如何呢?实在无奈!
身处今世,想要超然物外、于心无累、于后代无牵,先生必定早已深思熟虑。但世事往往不期而至,非人力所能预料。唯有尽自己所能去准备,若被外物牵制而犹豫不决,等到事不可为时再图谋,就来不及了。这也是先生平日常忧虑的,我便随意提及罢了。
前些年承蒙您惠赠《贞节堂八诗》,真是如岭南竹枝词般清新质朴!李世卿已将诗作收入县志,这是光耀家族之门的事,非言语所能感谢。我那“藤蓑”诗组还缺补章,能否再请您赐笔?
李世卿从去年初夏到白沙,腊月才归,不久将赴京参加会试。我如今衰老多病,种种状况,问他便知。去年秋天收到时用的一封信,足以慰藉心怀——他人对我的关怀,都不如时用真挚,先生想必能理解。
借张进士此行附寄此信,不能尽述心中所想。随信奉上粗绢两匹聊表心意,另外还有苎布一端赠与时用,不再另写信了。
注释:
- 嬴博之葬:典出《礼记》,指因条件限制而在他乡安葬,代指不得已的远葬。
- 竹枝:指唐代刘禹锡《竹枝词》风格,此处赞李诗通俗生动如民歌。
- 藤蓑:可能为陈献章诗作或文集名,需李东阳补写相关篇章。
与邓督府书
翰林院检讨、古冈病夫陈某,再次拜复督府都宪邓大人阁下:
我与执事不得相见已五十年。我本是南海乡野之人,生性迂腐愚拙,无法为世所用。执事您鸿图大略、功业显赫,声名远播四方,如日月星辰般光辉照人,实在值得庆贺!
近日承蒙您亲手写信,惠赠名香、岁历,另外又奉钧帖,令本县每月供给白米一石,并拨派民夫两名。这实在不敢当!执事所称“逋野”(指隐逸之士),确实应受此等赏赐,若他们接受,也是合适的;若不接受,也未见得是过于谦让。我怎敢自列为古代名流呢?
我并无丝毫善行惠及他人,有田二顷,耕种足以自给,却又受当道赏赐,还自列于古代名流之中,这实在是太懈怠于自我修养了!
遥想苍梧(代指邓督府治所),我虽衰老多病,却无缘亲自前往。谨作拙诗一首,记述您的仁政,传于岭海之地,以彰显您的盛德;另有两首小诗,是为撰写《慈元记》而作,希望西涯阁老(李东阳)奏请朝廷赐以祀典,也盼望督府能共成这“东山之美”(指促成美事),此乃乡野之人的心愿,恳请您裁断!
注释:
- 逋野:指避世隐居的人,此处为陈献章自谦之称。
- 慈元记:可能指为纪念南宋末年抗元事迹(如崖山海战)而作的文章,慈元殿为祭祀南宋皇室的场所。
- 东山之美:典出《诗经》,指促成美好之事,此处指推动祀典事宜。
与朱都宪书
此前在苍梧有幸拜见执事,十余年间,执事心中不忘我,我想见执事的诚意,在一堂之上、一日之间得以相互慰藉、畅快交流,实在是至深至尽了!
执事身负一世豪杰之才,得遇百年难逢的机遇,所以能受天子赏识,进位都宪,奉玺书督率三军,经营一方,谁不敬仰?谁不归服?
我不过一介书生,生长于东南,见闻寡陋,空负虚名,于世事无补,却蒙您追忆十余年来书信往来的情谊而召见,深感荣幸!
我虽非年少,但相较执事,仍属后进,执事是先生长者。长者有问,不谦让而答是失礼,隐瞒不告也是失礼。我初至时,执事问我出仕与退隐的打算,我未敢轻率回答;执事又以荐举进用之说相劝,让我回去自行决断。此时我如芒刺在背,离席不敢言语,深感惭愧!退下后再想,更是大为不安。次日我如实相告,说明自己不能从命。当时,执事可曾留意我的神色?
起初我想去苍梧拜见执事,反复考量后才成行。诚然因执事贤明,本就想结识;但也自念二三十年所坚守的进退节操,一旦因此改变,难免会有些惶恐。何况您还以荐举进用相劝呢?
我私下以为,执事喜好推崇奖励他人的善行,偶然见到一个稍有不同的士人,便急忙用这话激励他,使其勉力向善罢了。否则,便是怜悯我年老困窘,孤独无伴,忧虑无归,所以询问并让我为入仕谋生考虑。不然,以执事明察秋毫之能,岂会不知我才疏学浅、不堪驱使,却想助我走上仕途?
执事又以韩愈之事勉励我。韩愈虽贤,却不及孟子。孟子不肯“枉尺直寻”(小处让步以求大得),韩愈却写信求告于宰执。我固然不能舍弃孟子而学韩愈。
我回到白沙已近一月,乡里的儒生每日都来问询。我告知他们所感受的执事盛德之光,无不备受鼓舞。可见道德的传播,比驿站传递命令还要迅速!
只是进退出处的念头仍每日在心中盘旋,实在担心执事如此对待我,而世人却对我知之甚少。这番心意已托丘侍御转达,不知您能否理解?不敢沉默不言,特以此信告知,并代当面致谢,希望您能稍加明察!
注释:
- 枉尺直寻:出自《孟子》,比喻在小处让步,以求在大处有所得,陈献章借此表明不愿为仕途放弃原则。
- 韩退之之事:指韩愈多次写信求荐于权贵,陈献章以此对比自己坚守隐逸的态度。
- 逢掖士:指儒生,代指乡里读书人。
又
陈某叩头启禀:承蒙您于本月十八日派使者降临寒舍,惠赠羊、酒、粟米、纸钞等礼物。君子的赏赐,使乡里都荣光动耀。我何等愚钝,怎敢当此厚赠!
深知执事位高望重,德泽广博而化育百姓,却常忧虑善行得不到彰显、士人缺乏激励,所以尊重名教、礼仪严整,以兴起山林隐逸之士。执事之心,实在伟大!我虽才疏学浅,岂敢不日夜敬奉?
但我私下看来,来函大意是想劝我出仕,不仅是劝说,甚至有责备之意。这固然是出于对我的关爱,但我的心意尚未被明察。为何?考取功名、登上仕途本是我素来的志向,但抱病而不合时宜,实非我所愿。
自我染病六七年间,每次发病,全身自汗如雨,有时数月不止,稍停又复发。我畏劳怯冷,缠绵病榻,元气耗损,唯有倍加防范谨慎,才勉强保全性命。而家母年事已高,百病交加,因此实在无法出门。
假使我病愈可以出仕,却忘记母亲年老,难道合乎人情吗?对双亲尽孝,对君主尽忠,本应并行不悖。天下之理,贵在适中。“中”无固定形态,需随时处宜,只求内心安稳。
如从前的李密(晋代以孝闻名,曾作《陈情表》辞仕),他被征召时,内心自度唯有安心奉养祖母刘氏,才是合乎“中”的做法。若一概以圣贤出仕的常理责备李密必须为官,恐怕不符他的本心。李密的心意,正是天理在特定情境下的“中”。我今日自处,也希望无愧于李密的选择。执事您认为如何?希望能始终教导我,我不敢固执己见。
承蒙您抄录并示知诸公子的文稿,笔势滔滔、气势不凡,当是才子,令人赞叹!若引导其志向不偏差,拓宽其学识增益其才,就看教导者的用心了。
使者返程,谨此回复。近日因侄媳去世而悲痛,所言难免缺乏文采,恳请您鉴察!
注释:
- 李密典故:化用《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之意,表明忠孝难全的困境。
- 天理时中:心学概念,指顺应时势、合乎本心的“中庸”之道,陈献章以此自辩隐逸选择的合理性。
- 楮(chǔ):指纸币,明代以“楮”代指货币。
又
陈某启禀:承蒙都宪老大人于本月二十四日命使者降临寒舍,传令我即日起程赴京,恰逢春闱临近,不许拖延。接令后既感惶恐又觉忧虑。
念我本资质平庸愚钝,仰赖圣朝培养三十余年,虽无济世之才,却心怀忠君之志。未出仕并非果真只顾自身而忘世,实乃盼能亲身得见圣朝盛治,又岂不知时势可为?
执事对我知之甚深、爱之甚切,既以手书相劝,又屡次口头叮嘱。您对后进之士如此拳拳接引,我虽才力驽钝,岂无奋发之心?
只是我体质本就虚弱,疾病与年岁俱增:去年秋自汗刚愈,曾于苍梧进谒执事,返程途中受风,旧病复发;至今年七月初,寒热交加,自汗更剧。若强行驱使这病弱之躯,跋涉于风波险途,万一有不测,悔之何及?
恳请执事垂日月之明鉴,扩天地之度量,宽限时日,容我调治。待病愈之日,定当自行起程赴部,不敢拖延而负尊命、犯威严。
不胜战栗惶恐之至!
与刘方伯东山先生
残余的贼寇尚未剿灭,先生您能不为百姓忧心忡忡吗?近来听闻您下令各乡村自行修筑城防进行守卫,想来您如此关切百姓,必定不会有不当举措,只是遗憾我还不了解具体情况。曹匪石到家后,病就痊愈了。先生冒着酷暑、抱病外出操劳,动静、劳逸之间,出仕与退隐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不知何时才能当面拜见您,谨写此信表达我的心意。匪石所征集撰写的《乐记》相关文字,我已托付邹汝愚撰写文稿,很快抄录好后转达给您。
又
我的亡母安葬在小庐山,位于居所旁边,安葬之事在乙卯年夏季四月八日完成,距离母亲去世才四十天而已。我远在万里之外呈递奏疏,心中满是哀伤。崖山的慈元庙早已修缮完毕,只是还未设立神主牌位。我撰写的文稿已寄去,想来您已看过。如果西涯阁老有相关的规划安排,我在守丧期间也没什么好的想法,勉强写了些文字交差,希望您不要嫌弃我年老才疏。关于祭祀典仪相关事宜,应当与西涯阁老一同谋划。多次听闻先生上奏请求退休,但每次在邸报中都没看到确切消息,不知实际情况如何?最近陈茂烈进士路过我家,交谈中他说东山先生要告老还乡,却被西涯阁老挽留,我怀疑先生未能离开,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又
收到您五月二十日的来信,心中十分欣慰。料想先生近日就会启程返回东山,山中神灵想必也会欣喜。然而,先生心怀天下的志向,山中神灵未必能理解。我最近与友人相约前往衡山,衡山距离东山不算太远,他日先生在东山闲时垂钓,还能到朱陵洞中寻访我吗?之前寄给您的慈元庙记文稿,希望您能逐一批注修改后寄回,万分感激。
又
倪指挥得到赏赐后,深知感恩。我们县里的百姓能免于盗贼滋扰、战火威胁,全靠您的一番努力!治理国家就该有这样的手段,实在令人敬佩!乡里人询问徭役的事情,我把之前在船上听到您关于徭役的想法告诉他们,听闻者欢呼雀跃、相互庆贺,就像婴儿渴慕慈母一般。不知如今相关事宜筹划得怎么样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实在是刻不容缓!那些贪官污吏盘剥百姓,比盗贼还要凶狠,这些人不铲除,即便有再好的法令、再好的政策,又有谁来推行呢?我私下认为,即便改革徭役之法,也一定要严惩一两个贪污之人,这样法令才能长久施行。祭祀田产的事情,处理起来恐怕会引发诸多矛盾冲突,希望能稍微缓一缓再做决定,您觉得如何?因为与您亲近,才敢多嘴说这些话。
复彭方伯书
古冈陈某斋戒沐浴后叩头拜复,致书大方伯彭大人阁下:
天气初凉,恭祝您一切安好。去年冬天,林别驾路过白沙,我收到您的亲笔书信,随后又收到您寄来的绝句诗,从中深切感受到您的关爱。后来又听众人说,您将我的名字写进举荐文书,呈交吏部。天官(吏部官员)看重您的推荐,很快就批准了此事。最近,地方官员亲自来到我家,带来的书信与礼物光彩照人,接连不断。太守手持符节,在庭院中宣读命令说:“这是大方伯彭公派我来征召白沙陈献章,并带来征聘礼物。”我听了这道命令,心中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执事您是当世豪杰,我们读书人以您为楷模,文化学术以您为守护者,朝廷以您为栋梁。您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天下人都会据此判断轻重、决定取舍。您的言行,实在不可轻率啊!
我生性如同山野麋鹿般自由散漫,虽然年少时读过书,但并无远大抱负。中年后闭门隐居,只与药物相伴。一些好事之人相互传扬我的事,大多与事实不符。执事您轻信他人之言,认为我堪当大用。我的名字一经传出,读书人纷纷称赞,乡里也以此为荣。可我实在不明白,为何能得到您如此看重?想来或许是如今世风之下,廉洁知耻的风气尚未振兴,您想借此来振兴它;追名逐利的现象尚未遏制,您想借此来遏制它?否则,以执事您一世高才,必定不会辜负天下人的期望。
天下之事,没有真诚就无法推动,没有才能就无法治理。真诚到极致,行动自然迅速;才能周全,治理才能广泛。才能与真诚相结合,事情才能成功。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圣人感化百姓、留存精神的精妙之处,难以完全窥探。在推动和治理天下这件事上,圣人与学者的道理是相通的,从来没有不依靠真诚去推动、不依靠才能去治理就能成事的。
像我这样的人,忠信之德尚未修持完善,学问文章也十分浅陋。论才能,不足以成就大事;论真诚,也不足以感化众人。只是空有虚名,却玷污了您的举荐文书。如果我应召出仕,不仅对国事无益,还会丧失自己坚守的原则,从而连累执事您的英明判断;如果拒绝出仕,人们又会认为我只是固执地坚守个人气节,不通晓大道,也不符合秉持中正之道、遵奉圣明教诲的要求。这两种忧虑在我心中反复权衡,多日之后才做出决定。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漆雕开以孔子的教导为准则,连孔子都无法让他出仕,为什么呢?因为了解自己比别人了解自己更为重要,如果自己都没有信心,老师也无法强迫弟子。我对自己的情况非常清楚,只想谨慎地保持平日的操守,不让自己的品德出现污点。如此,或许我隐居不仕的做法,还能对当今清明之世稍有补益,让追名逐利者感到羞愧,让淡泊谦退者受到鼓励,这也算是我报答执事您的万分之一吧。如果说我适合出仕,我实在不认为可行。况且如今我自汗之症又发作了,稍一低头或抬头,衣裳就会被汗水浸透,这也是郡守亲眼所见。倘若让我承担繁重的事务,我又如何能承受得了?
恳请执事体察我的志向,怜悯我的愚钝,不要勉强我,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近听说您在军中已经能够骑马了,真是太好了!周二来的时候带来您的书信。如今人情世故、世间百态,见面后发现很多都与心意不合,这可如何是好?在人际交往中,大多人都劝人进取求官,只有我不是这样,我把隐退当作进取的方式,若不是见识高明的人,很难理解我的想法。
承蒙您询问更改墓碑题字是否可行,其实题字的书写格式与铭旌大致相同,保留墓主姓名即可。若墓主是某府君且谥号忠烈公,那就书写他在先朝所获得的荣誉,这样已经足够彰显其功绩了。至于后来朝廷追加的恩典,应该刻在神道碑上,不必更改墓碑上的原有题字。李世卿在学馆待了很久,想必您想了解他的情况,就不多说了。
又
听说潭溶扣留运稻的船只,声称是您府上派人所为,这真的是出于您的意思吗?希望您能下达指示说明情况。近年来,咸田的收成,对我来说就如同晏子那样,要依靠它维持生计 。但如果没有邓、马二位先生帮忙,我哪能坐享这片田地的收益呢?我和这二位先生约定,每年收成的三成交给我,即便如此我仍觉得心中有愧。黄田第四蓢的田地,是我和几个侄子以及易赞共同置办的,易赞为此付出的努力比邓、马二位先生更艰难,他的花费我连十分之一都还没回报。
恳请执事大人展现如天地般广阔的度量,施行流芳百世的仁德,念及我平生从不随意取利的小小廉洁,以及不负他人的微小操守,不要改变之前的安排,这样我就自始至终都蒙受您巨大的恩惠了。因为与您亲近信赖,才冒昧打扰,希望您不要怪罪。
与欧总戎
您远道派专人前来问候,实在感激。我今年二月痛失母亲,自那以后,忧伤与病痛交织,对外界世事已全然不知。忽然收到您的亲笔书信,才得知朝廷将重要的军事重任托付于您,江中的匪患也已平定,实在值得庆贺!
不过,关于平定蛮夷的功绩传颂,我私下希望您暂且放下。昔日平定断藤峡的胜利之歌,最终反而给韩公带来了麻烦,这也是如今广西一带的事务,仍需诸位费心的原因。您见识深远、气量宏大,所到之处必定能大有作为。还望您多多关注恢复地方民生、让百姓重操旧业之事。我因病体弱不宜多言,但感念您的厚爱,才说出这些心里话,恳请千万不要将这些话给他人看,以免招来非议。
您丰厚的赏赐我已恭敬收下,心中既感激又不安。南井前些日子已替我向察院表达心意,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复张东白内翰
承蒙您告知,研习义理须达到融会贯通之境,修身持守须达到洒脱自在之境。我身处海角一隅,平日里相互切磋学问的,不过寥寥数人。我愚笨守旧,实在难以辜负内翰您的深切期望。但我也曾反复思考:为学之道,有的需通过积累才能达成,有的则不必依赖积累;有的可以用言语表述,有的却无法用言语传达。
“道”至虚至无却能生发万物,近在咫尺却神妙莫测,所以它潜藏时静待萌发,一旦显现便真实存在。大体而言,通过积累达成的学问,可以用言语传授;而不依赖积累获得的体悟,则难以言传。若能于近身之处领悟“至无”之道,那么一举一动皆含神妙。“道”潜藏时,要明察其萌发的端倪;“道”显现时,便知它已存于自身。因此,善于求道的人,能从简易处入手;不善于求道的人,反而将其复杂化。要做到义理融会贯通,实在不易;达到修身持守的洒脱境界,也并非易事。
“动”一旦显现,便成具体形态;有了形态,便有了实体;而尚未显现时,不过是“虚”的状态。“虚”是根本,追求虚静正是立本的关键。“戒慎恐惧”(时刻保持谨慎警觉)是用来防范过失,而非束缚自身。然而,当今学者往往误解此理,因过度刻意“用心”反而迷失方向。这些道理,宋儒已论述得十分详尽,但我曾嫌他们的说法过于严苛,致使执着于见闻之学的人,无法窥见真理本质,只知与我争辩不休。
所以说,“道”若由我自身领悟,由我自己阐述,自然可行;否则,言辞越多,反而使“道”愈发窒碍难通,不过是扰乱人心罢了,君子又何必如此?我对于义理本源,仅略有所见;在修身持守方面,大致想法如上,不知是否正确?我久病体弱,恐怕言不达意,还望您详加推敲,若有见解,望回信指点,这将是我的荣幸。
近日,娄克贞教谕也寄来信函。因我尚未与他谋面,不便贸然回复。内翰您若觉得我的这番话尚有可取之处,可挑选其中一二告知他;若不以为然,便搁置不理。陈布衣我终究未能与他当面相见,他便离世了。在这衰颓困顿之际,又失去这样一位友人,实在令人叹息!无奈难以与您当面畅谈,还望您顺应时节、依循大道,保重自身。言不尽意,不再赘述。
与贺克恭黄门
别多年,彼此梦中相交,连神魂都为之劳顿。人已衰老,难道还有相见之日吗?今年春二月十六日,老母离世,我哀伤瘦弱到无法自制,几近死亡。平生知己旧友能有几人?死者已矣,活着的人或许也已迷失旧日追求,可叹啊!
如今世人议论出处,常提及“贺黄门”,我竟也蒙您错爱,将我微贱之名与您并列,难道不是因为志同道者少、道不同者多吗?近年收到您的书信,又得令郎从北京寄信,十分欣慰。有子如此,已足慰心怀,上天必将光大贺家门庭,可想而知!
三十年来,我枉自追慕古人之学,面对众说纷纭,如同水底捞月般迷茫,遗憾不能与克恭你一同讨论。如今若说稍有见解、找到入门之径,能一日千里进步,或许正在于此?南北相隔万里,心中所想非短短书信能尽述。乡里举子赴京应试,附寄此信草草而言。此前有诗稿一册寄至范长史处,托他转达辽东,久未收到回音,因无合适信使,望你体谅。
又
为学必须从静中涵养出一些头绪,才有进一步探讨的基础。林缉熙这篇文字,是他向来经历的一段功夫记录,此中关键最不可不知。抄录给克恭黄门,年初已托锺锳转寄,不知是否送达?如今再抄录一遍。若尚未寻得入门处,只需依此下功夫,便不致差错,不可过早依赖书册。
前纸所录往来书信二首、记梦一首,后有林缉熙、秉之的跋尾,一并奉上。我病中不便多写,所欲言者大略如此,望你知晓。
与吴黄门世美
我的小诗虽然不足以彰显您先人的德行,但相比其他文章,内容还算切实。大凡观察一个人,仔细留意他在喜爱与厌恶、选择与舍弃、出仕与退隐等方面的表现,就足以了解其为人了。
对于文章作者而言,可贵之处在于所言不虚,能够流传久远。如果文章笔力不足,无法有力地表达内容,那就没什么办法了。
与丘侍御
走了二十里路收到您从苍梧寄来的信,问候起居本是惯例,可您言辞为何如此恳切?此前两次托人捎信问候,都未能送到。逝者已逝,宋先生近日将到我家,想必一定能见到他。我如此平庸,为何能得到您这般深切的挂念?实在是既感动又惭愧!
圣明的天子顾念远方百姓,选派有名望的御史外出巡查治理,您以卓越的才能治理广西,实在是广西的大幸!人的才能不论大小,必须施展出来才能显现,若不经历艰难复杂的局面,就无法分辨真正的才能。
我闲居在家,听说广西积累的弊病已久,百姓渴望治理的心情十分迫切。树立公道,严明赏罚,革除旧弊,推行新政,让人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使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正是当今朝廷任用贤才的深意,也是您擅长之事。我这老朽哪有什么真知灼见?只是遥望苍梧,满心向往罢了。
此前与李世卿相约同去南岳,如今他已经出发了,路上或许能有个照应。随信不另备酒水钱财致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