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译文:王献之说:“在山阴道上行走,山水景色互相映衬,使人感到目不暇接。假如是秋冬之间,那时的美景更加使人难以忘怀。”
拓展理解:山阴道,是浙江绍兴附近的古代官道。其在山阴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过了古博岭,也称为干溪道)。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xiù],绝壁天悬。明代“公安派”文坛领袖袁宏道经山阴道而作《山阴道》诗云:“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平生王献之,酷爱山阴道。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在他眼中,山阴道与钱塘(今杭州)西湖俱属清奇,但若论驰名先后,则前者远比西湖为早。自此西南迤行,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南宋陆游当年漫步山阴道时写下的名诗《游山西村》,描绘了山阴道上景色的清奇,因其清奇,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留下了沿途众多的人文古迹。旧时的山阴道,是一条石板铺砌的驿道,如今的山阴道已是宽阔的马路,绍大线已贯通全程,虽已不复全是旧时模样,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仍依稀可觅。
山阴:县名。晋时属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东晋时从北方南迁的士族多聚居于此。刘注引 《会稽郡记》:“会稽郡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澈,清流泻注。”
史上有评:袁宏道说:“会稽诸山,遥望实佳,尖秀淡冶,亦自可人。昔王子敬语人,但云山阴道上,道上二字,可谓传神。”
感悟:我看到这则内容,甚感好奇的是:为什么说山阴道上秋冬之际的美景让人难以忘怀呢?
古山阴道在浙江绍兴会稽诸山一带,那个时代古鉴湖还存在。我查阅有关资料,根据那里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植被等,可以想象出秋冬之际“道上”让人难以忘怀的美景:山阴古道由石板与卵石铺成。根据当年王羲之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诗句,山阴道的一侧或两侧,大多是湖波潋滟的水面,或是激湍的清流。人在道上行走,身影映在水中,忽长忽短,忽聚忽散,伴随前往很是有趣;如果视线抬高,左顾右盼,映入眼帘的就像大画家顾恺之描述的那样:“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秋冬之际,落叶纷飞,山阴道上像铺了一层五颜六色的地毯。有时走禽伏在前方,当人们接近时,“呱呱”“嘎嘎”地腾起,让你先是一惊,后又一笑,于是来了精神。
秋冬之际,那里是打渔采茶摘果收获和交易的季节,山阴道上来往的男女老少和车辆增多,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鲁迅在散文《好的故事》中对山阴道是这样描写的:“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虽然此文在时代上相距很远,但是山川水土还是古时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多数是古时生活的延续和传承。
我想,用不着多说,眼前这些景色就足够让人难以忘怀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