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原封不动地列出打动自己的知识点,并表明出处)
失败者往往在犯错后不内醒、不探究,觉得难堪,听不进批评,试图解释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用新的信息丰富自己,并开启新历程。——《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2. 我原来是怎样想的?(调出自己对此知识的已有认识)
失败者,我原来觉得那就是没做成事的人,没达到预期。比如
3. 我原来的想法怎么样?(对比上一问答案和知识点,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我对失败者的认识,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就是知道“失败”这个结果后,就把这样的人定为失败者。我的认识,从时间角度看,并没有从知道结果的那一刻进行延伸,意味着“失败者”这个结果是永恒的,无需再多考虑。
而在知识点中,失败者是从知道“失败”后这个人的反应来看的。这些反应包括内省与不内省,继续探究与不再探究,觉得难堪还是无所谓,试图解释还是不找借口,是继续学习还是停止学习,是把它当成终点,还是当成起点。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对失败者的认识是有前提的,即“失败”的结果就是终点。而作者想表达的是,“失败”的结果也可以是新的起点,“失败者”不是永恒的。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关联其他,解释现象,反思自己)
(1)关联其他
这让我想起来了“以终为始”的理念,就是不管获得什么结果,都把它当成新的起点。说得俗套点,就是胜不骄败不馁,我该努力依然不努力。
(2)解释现象
我之前论文的命运是,投了被拒,投了被拒,中间又被各种事情耽误。结果很悲催过了一年甚至两年论文还没有发表。这时候我就变得特别沮丧,有放弃的念头。
然而,神奇的事情会发生在我新建一个文件夹后,因为这个新文件夹会以新的年份命名(比如“2021年再投”)。有了这样的新文件夹后,我就淡定了不少,就继续投稿了......
我现在理解为啥会这样了,因为文件夹这样命名让我把投稿被拒这一失败结果当成了起点,即作者说的“开启了新历程”。
(3)反思自己
基金申请了6年了,也被拒了6年了。这6年过程中,每次知道结果后,我都是对评审意见产生抗拒,觉得评审专家有眼无珠。同时,又觉得这个圈太黑了,不认识大牛不抱大腿是拿不到基金的。现在看来,这都是在抱怨,在解释自己为啥总也拿不到基金。而这在作者看来,这绝对是失败者的表现。
另外,我觉得基金连年不中,让我很难堪,尤其这卡着我升职称。
当然,大树最擅长的就是批评,尤其是对于我拿不到基金的各种冷嘲热讽。而这时候,也是我容易爆怒的时候。他的批评,我从来都听不进去,而是狠狠地生他的气,觉得他落井下石。
解释自己为何拿不到、感觉难堪、听不得批评,这都使我变成了真正的“失败者”。虽然我也努力在改进申报书,但是我从心底了觉得这不是我个人原因造成的。
今年开窍了,主动去开学术会议,虚心向大佬们请教,发现自己的申报书确实bug很多。自己做了预实验后,更发现了方法技术有漏洞。于是,我默默地建了个新文件夹,命名为“2022年申报”。
5.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优化决策)
我娃非常奇特。周末早上自己早早就醒了,总也不让我们睡懒觉。然而在工作日,每天娃被叫醒后都一肚子起床气,各种发脾气。穿衣服的过程也充满了挑战,每件衣服都不如意,外加各种花式磨蹭。
我情绪都是从心平气和,到怒火攻心,到火山爆发。
我尝试了牛奶诱导法,因为娃对奶上瘾,有阵子特别管用。但是,现在这个办法失效了。我每天都感觉到挫败,尤其是前天动手打了娃后,我觉得我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还有让娃学习斑马课,我往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娃只看了视频,并没有做练习。我觉得这时候就开打为时尚早,毕竟还是个幼儿园的娃呢。结果是,我放弃挣扎,硬着头皮接受老师每周一次温柔拷问!
现在看来,我需要把这个当成起点,去找新方法来应对这个升级过的怪兽。目前打算尝试的就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中的一个方法:把孩子当成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个大麻烦。具体的操作就是,找娃好好谈谈,头脑风暴,找出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再排除她和我接受不了的,最后达成一致。
现在是2021年7月21日晚6:26。希望我能实践我的想法,并在后面加上我的实践结果,祝福我吧,铁子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