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汉本1班 李丁阳 2020410050 17586780791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是《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描写到,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定的文学创作都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汉乐府也不例外。准确的说,乐府诗的创作背景其实都是政治和战争影响下的产物,大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不乏浪漫主义的手法。
要论汉乐府中的生命关怀精神,就不得不谈到战争。在汉代,从汉武帝开始,频繁的战争,大多数人被征派作战。不幸的有“野死不葬乌可食”,阵亡者战死战场,暴尸城外,无人掩埋,乌鸦可以任意啄食,这是多么悲痛的 结局啊!幸运的则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是,留住一条命又能如何呢?回到家中,亲人早就不复存在了。《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把战争对于人的生命的摧残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生命的珍惜。
对于个体生命的自觉地认识,对于生死的反思,是文学作品在创作时人文精神的体现。而汉乐府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则是把恶死和乐生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两汉乐府诗十分坦然的表现了人们对于死亡的厌恶,对于生命的珍惜,甚至有些诗歌在表达对于长生的幻想时,把人和神灵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的神仙化或者神仙的世俗化,表现了天人的理想。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写人的生命还不如薤叶上的露水,露水虽然今日会被晒干,但是明早又会落在薤叶上,由此想到了人的一生,一旦死去,就没有再复生的机会了,永远的消失在这世界上了。而《蒿里》则这样写道:“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这是站在有神论的角度上看待人的死亡,写出了鬼伯的冷漠无情,写出了人们在“鬼伯”面前无能为力的情况。这两首丧乐,都把死亡写成是无法回避而强加于人的残酷事件,体现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既然当时的人们都对于死亡十分厌恶,那他们一定需要精神寄托,会想着我要怎么才能长生?以此来摆脱世俗的困扰。再加上当时的时代神仙之道的盛行,一般人都相信神仙,他们盼望着能够在长生、或者自己也能成为神仙,在天国遨游,享受彼岸世界的至乐。就如《艳歌》所写,诗人幻想着自己进入天国的理想世界,随后各路神仙都为他的到来而忙碌着,天公出美酒、河伯出鲤鱼、东方青龙七星铺排宴席、西方白虎七星来把壶斟酒、北斗星来吹笙竽,甚至连嫦娥都来献舞,一切都为“我们”的到来而忙碌着,一切都服务于“我们”,“我们”主宰着一切。并且赋予了许多天体对象生命,使天神地祇欢聚一堂,表现了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生命。除此之外,还有《上陵》,写的是神灵来到人世间,显得超凡脱俗,表面是写神灵向创作主体的趋近,实际上是暗示诗人借助神灵的力量获得长生的属性,希望成为神仙世界中的一员。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举体飞升进入神国仙乡的向往。
综上可知,汉乐府诗歌对生命个体本身是非常的重视的,体现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