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二
学而后政,故此篇所论孝敬信勇皆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乃为政之人也。凡二十四章。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〇北辰,北极,天之枢也,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夫子以此象譬喻,言为政之善,莫若以德。淳德不散,好比北辰居其所而不移,凡政事莫不以德为尊,则政善矣。
〇德是政之本,政是德之迹。德,得也。物得以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得于心而不失,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也。程子曰: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处,便是天德未能尽处。以德备天之道于身,而推以成人成物也。故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立极,汤武相传之心法也。三帝二王,应迹不同,其心是一。存此心则治,亡其心则乱,治礼之分,顾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
〇为政亦有二重境界。哀公问为政,夫子答曰: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矣;君所不为,百姓何从。此有为之政也,制乱升平之治法也。夫子又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朱注引范氏言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此无为之政也,太平之治法也。惜后世太平之日短,如舜之无为而治可望而不可及,故弥足珍贵也。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〇邪,不正,邪去则合于正也。诗三百余篇,举一言以断之,在得其性情之正也。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虛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也。
〇诗教主仁。盖诗以道性情,读之易收感兴之效,兴便有仁的意思。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必假言说,故一切言语之足以感人者,皆诗也。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仁是心之全德,亦曰仁德、性德、天德,一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仁之功也;圣人感人心而而天下和平,诗之效也。程子曰:鸡雏可以观仁,满腔都是生意,满腔都是恻隐,斯可与识仁,可与言诗矣。故圣人始教以诗为先。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〇道,同导,引导、治理。齐,齐整,齐一,划底线不可触碰之意。谓以政令治理国家,道之而不从者,则齐整之以刑罚也。免,免罪、免祸。言民畏刑而巧诈苟免,无廉耻之心也。格,同革,训为正,革面洗心以归于正之意。谓以德教治理国家,民或未从化,则制礼以齐整,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如此则有廉耻而不犯礼,且能自修以归正也。
〇此总述治道。言圣人治化,必政刑与德礼相参焉。政,法制禁令。立政以制物,用刑以齐物,乃从制而外正,内心未服也。德者,德其性者也;礼者,体其情者也。若道之以德,使物各得其性,则皆用心。齐之以礼,不矫其真,各体其情,则皆知耻而自正也。故政刑,治标者也;德礼,治本者也。标本兼治,方是善政。朱子曰: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又曰: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