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自我”这个词,会下意识联想到某个个体能够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有着自己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孩子的“自我”更加丰富了我对“自我”的认识。
尼采说过:自我,即希望、追去着自己目的的个体,只能被视为艺术的敌人,而不能被视为艺术的源泉。刚看到这句话,特别无法认同,难道一个有着强烈自我的人不应该更具有创造性嘛?直到某一天看到糊糊的一句话:当你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时候,大多都是不开心的时刻。通俗理解就是,当你头不疼的时候,你是意识不到头的存在,你身体很舒服的时候,你是意识不到身体的存在的,因为身体已与你融为一体。所以,一种强烈的个体存在其实通常都是跟痛苦有关,当你放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无我”。延伸到孩子的世界中,他们在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的时候,就是这种“无我”的存在。孩子的生活基本围绕着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存在一种“离己而在”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之下的个体是开放的,是没有任何预期的,是随着未知的事物变化和成长的。
总是羡慕孩子在听一则故事、玩一个喜欢游戏中的专注、忘我,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如此。比如,有的孩子在画画的时候,能够融入其中,化身色彩和线条,在纸上挥洒属于自己的印记;而有的孩子会望着白纸发呆,眼神里尽是迷茫,他告诉我:自己不会画画。于是问题是:如何引导不会画画的孩子绘画?问题真的是这么简单嘛,不一定。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也可能意味着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成人固定经验模式的影响,不可避免形成了一个小小封闭的自我。当他把这种模式迁移到绘画中,他就不会画了,或者说他只会画自己熟悉的事物,不敢去尝试未知。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要做的不是教他如何画画,而是如何帮他打开封闭的自我。其实,这是特别正常的一个现象,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也总是对未知感到恐惧,所以大多数的人都处于自己的“舒适圈”。我们害怕错误,害怕被看轻,无可厚非,这是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这一机制会让那我们舒适,但却限制了我们的成长。“自我”需要被打开,重新发明自己,就如同每一个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一样,没有预期,没有控制。
只有当个体不再害怕自我认同的瓦解,他才越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我。
谢谢教会我这些的小朋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