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八年,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
人名:曲沃武公,晋小子侯(晋哀侯子,名小子,无谥),周桓王,家父(周王室大夫),祭公,纪王后(纪季姜。纪女,姜姓,排行季。桓九年归于周,为周桓王后),虢仲,楚君熊通,斗伯比,薳章,斗丹,少师,季梁,随侯,晋侯缗(晋哀侯弟,名缗,无谥),虢仲(即虢公林父,周桓王右卿士)
地名:晋国,曲沃,翼,邾国,纪国,周,随国,黄国(嬴姓,子爵,今河南潢川西北),楚国,沈chen鹿(楚地),汉水,淮水,速杞(随地,今湖北应山西)
1不时而祭:在不正确的时间举行烝祭,而且是两次。没有细说原因。总之桓公被批评了。
【烝:冬季以一年所收众多物产享祖先之祭。一般在夏历十月。烝,众。】
2曲沃武公杀晋小子侯:这件事发生在桓七年冬至桓八年春之间。再捋一下曲沃代晋的线索:
**前739年(晋昭侯七年,鲁惠公三十年,周平王三十二年),晋大夫潘父弑晋昭侯迎曲沃桓叔,败,晋人立晋孝侯;
**前725年(晋孝侯十五年,鲁惠公四十四年,周平王四十六年),曲沃庄伯弑晋孝侯,晋人立晋鄂侯;
**前718年(晋鄂侯六年,鲁隐公五年,周桓王二年),曲沃庄伯伐翼,晋鄂侯逃走,周桓王命虢公伐曲沃庄伯,立晋哀侯;
**前709年(晋哀侯八年,鲁桓公三年,周桓王十一年),晋侵陉庭,陉庭与曲沃武公谋。明年,曲沃武公伐翼,掳晋哀侯与汾水旁。晋人立晋小子侯。同年,曲沃武公杀所掳晋哀侯。
**今年,前704年(晋小子侯四年,鲁桓公八年,周桓王十六年),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周桓王命虢公林父伐曲沃武公,立晋侯缗。
可以看到,在晋国的君位继承上,周王室一直在发挥作用。郑国搞不动了,还好在晋国还能发挥点余热。可怜大势终是涌向礼崩乐坏、诸侯林立的时代。
3楚师败随:随虽小国,但也是汉东一强,且有季梁这样的贤臣。所以楚对随打的是长期牌。桓公六年,随侯听了季梁的话没有抵御楚军。两年后的今年,斗伯比看到随国的空隙:随侯宠信庸臣少师。季梁劝随侯示弱以激发军士的斗志,又劝随侯不要硬碰楚师左军(主力军),随侯却偏听少师的话,最后大败,随侯逃走,少师被俘。斗伯比真是精于查察、很懂谋略。桓公六年他说“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等着随国出漏子。今年又说“可矣,仇有衅,不可失也”,果然看到了随国的可乘之机,建议攻打随国。当大败随军俘虏了少师后,又说“天去其疾,随未可克也”,建议楚君不要继续攻打随国,因为少师被俘,随国自身的问题已不复存在,不那么好打了。
另外,楚国今年还召开了诸侯盟会,楚君熊通准备称霸了。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本年正是桓八年,从此楚王与北方的周王形成“二王并立”的态势。】
【汉,淮:汉水,淮水,即今汉江、淮河】
【淮水:古四渎(江、河、淮、济)之一。】
【四渎:星官名,共四星。古人认为它们与我国的四条大河对应,故名。 《晋书·天文志》:“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江、河、淮、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在古代为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后淮河、济水先后被黄河改道所夺,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长江,而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下游)。】
4周桓王取纪国王后:这应该是两年前(桓公六年)桓公与纪侯会晤时想到的救纪国的办法:由鲁国出面促成周王与纪国的婚约。如果周桓王取了纪国王后,就会帮助纪国干涉齐国征伐纪国的灾难了。估计还是天真了,齐国会给周桓王面子嘛!静观后效。
【古时通婚,男女双方地位须相称。周王与诸侯通婚,地位不相称。故周王室不自主婚,而委托同姓诸侯代为主持。故王姬下嫁,先送于主婚国,然后由主婚国遣嫁。周王娶后亦如此:由王室派遣卿大夫先至主婚国,然后前往女方之国迎王后直归京师。故此次周王娶纪季姜为后,则由王室派遣卿大夫祭公来鲁,然后至纪迎王后回京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