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5-09-06 02:0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书||在呼吸与言语之间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

1

斯坦福医院神经外科长长的走廊,长得没有尽头。保罗·卡拉尼什曾在这里奔跑,白大褂下摆扬起,像一只掠过低空的海鸥。

而此刻,他正凝视着灯箱上的CT片——那不是别人的片子,是他自己的肺叶,上面开满了死亡的恶之花。

“我草草浏览着眼前这些CT片子,诊断结果显而易见:肺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肿瘤,脊柱变形,一片肝叶完全萎缩。”

这是医生变成病人的时刻,是执刀者躺上手术台的时刻,也是《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开始呼吸的时刻。

2

在确诊前的三十六年里,保罗过着一种近乎奢侈的双重生活:他既是斯坦福的英语文学硕士,能娴熟地解构艾略特的诗;他又是耶鲁的医学博士,能在方寸之间施行脑外科手术。

文学给他理解生命意义的框架,医学给他干预生命过程的能力。他像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左右手各执一种语言——一种诉说灵魂,一种修补肉体。

而今,第三种语言被迫加诸其身:病人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再关于选择,而是关于承受;不再关于解读,而是关于体验。

当他自己成为那片CT片的主人,所有关于生命的抽象思考突然变得具体而尖锐。死亡不再是医学教科书上的章节,而是每天早晨在镜中看到的、日渐消瘦的脸。

3

最动人的莫过于保罗决定写作的时刻。当一个濒死之人决定用最后的气力留下文字,写作就不再是风雅的事,而成为一种存在的证明,一种对抗虚无的方式。

他写下的每个句子,都像一场微型手术:精确、冷静,却又充满深切的关怀。

我记得书中这样一个场景:保罗在化疗间隙坚持写作,妻子露西在一旁协助。

他们不像在完成一本书,而是在建造一艘方舟——一艘注定无法搭载他们逃离死亡洪水的方舟,但或许能载着他们的思想抵达某个未来的彼岸。

这种写作带着一种双重的悲怆:他既在记录死亡的进程,又在用记录对抗死亡。

4

在当下的医疗语境中,保罗的故事呈现出特殊的意义。我们生活在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诊断、远程手术……

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能力,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当医生们沉迷于技术的精进时,保罗提醒我们:医学不仅是关于肉体的修理,更是关于生命的解读。

我曾参观过一家顶尖医院的模拟手术室,那里的设备精密如航天飞船。但带教老师说了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教学生如何做完美的手术,却很少教他们如何面对手术失败,更少教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保罗的书恰好补上了这缺失的一课——他既以医生的身份理解疾病,又以病人的身份体验疾病,这种双重视角构成了对现代医学最深刻的反思。

5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保罗在斯坦福接受的人文教育,表面上与他后来的医学事业无关,却恰恰成为他理解生命的重要维度。

当他面对病人时,他不仅看到疾病的表征,更看到疾病背后的生命故事。这种“看见”的能力,恰恰来自文学训练的滋养。

我们的教育体系却日益走向功利化的分割。文科与理科泾渭分明,好像理解生命与干预生命是可以完全分开的事。

学生们要么选择成为“医治肉体”的医者,要么选择成为“医治灵魂”的文士,很少有人像保罗那样,敢于在两个领域间搭建桥梁。

想起一位医学教授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培养了很多精通技术却不懂痛苦的医生。”

这话虽然尖锐,却指出了当代医学教育的缺失:我们教学生如何延长生命,却很少教他们如何理解生命;我们训练他们对抗死亡,却很少帮助他们面对死亡。

6

保罗在书中写道:“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这悖论式的陈述,恰是他生命最后阶段的真实写照。身体在持续衰弱,精神却仍在坚持探索。

他接受治疗,但不是为了奢求治愈,而是为了争取时间——不是享乐的时间,而是思考与表达的时间。

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当下“生存主义”文化的反驳。我们如此热衷于养生、健身、延长寿命,仿佛活着本身就是目的。

但保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不在于逃避死亡,而在于如何面对死亡。

在临终关怀病房里,我见过一位老教授。他已无法起身,却还在指导学生论文。他说:“我在练习如何死得像个老师。”

这句话与保罗的写作实践异曲同工——都在用最后的力量实践自己认同的身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7

合上书页,窗外正值黄昏。夕阳的光线斜照在书架上,与保罗描述的那幅“维米尔画作般的场景”奇妙地重合。

那天下午,他与出版商会面的时刻,既是一个生命的尾声,又是一本书的开端。

这就是《当呼吸化为空气》最深刻的启示:生命固然脆弱如呼吸,但可以通过言语获得某种永恒。

肉体终将化为空气,但思想可以通过文字继续呼吸。作为医生,保罗救治的生命有限;但作为写作者,他触动的心灵无数。

在医疗技术日益精进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保罗这样的思考者——他们提醒我们,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生命不仅是存在,更是意义。

最好的医疗,不仅应该延长患者的生命,更应该帮助患者找到生命的价值,直到最后一刻。

而当最后的时刻来临,我们或许都能像保罗那样说:我活过了,我爱过了,我留下了声音。


相关文章

  • 读书 | 《当呼吸化为空气》

    这本书读了两个星期。每天清晨 3~4 点的时间看了 50%,今天读完了剩下半部分。 一点点回忆录,一点点纪传、一点...

  • 【读书清单】当呼吸化为空气

    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不畏死亡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反观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通...

  • 《当呼吸化为空气》

    我常常把他分毫未动的午饭扔进垃圾堆,盖住之前分毫未动的早饭。几个小时后,又往上面倒了分毫未动的晚饭。

  • 当呼吸化为空气

    喜欢一本书,总是因为它的名字;就像喜欢那句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没有道理只此而已。 保罗,起始对他不熟,只是一个...

  • 当呼吸化为空气

    旅途适合读书。往返广深这两天,我把Paul Kalanithi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完。Paul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 当呼吸化为空气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

  •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Dr.Paul Kalanithi是一个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就像电视剧里面的Dr. Shepherd一样。从一个...

  • 当呼吸化为空气

    生命若尘埃,当呼吸终化为空气时,您也就此与我们告别。我们理解您,理解您对生的不舍与依恋。六年来,我们见证您...

  • 当呼吸化为空气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

  • 当呼吸化为空气

    从五月在家做小月子开始,就开始读Paul Kalanithi的<<当呼吸化为空气>>,里面的内容讲述的就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pna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