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饭爷放学,刚走进校门,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奶奶的推搡下哭泣,老师在一边安抚他,在我擦身而过的同时居然听到饭爷的名字,貌似是饭爷把小男生的脸弄破了。我连忙去班级接饭爷,问老师是不是饭爷动手打了别人,老师跟我解释说饭爷不是故意的,甩杯子不小心碰到了后面的同学。我赶紧拉着饭爷出去追上那奶孙俩,让饭爷道歉。饭爷躲在我后面不肯上前,小男孩很委屈的哭着(奶奶在一旁一直怪小男孩受了委屈还不吭气)。我蹲下身子,轻轻抱了下小男孩,跟他说,是不是**钒(饭爷本名)碰到你了,有点破了,给阿姨看看,很疼是不是?阿姨帮你呼呼…小男孩情绪明显好转了一些。此刻饭爷看到我对小男孩的亲热举动,她立马撒娇式的跑过来爬到我的腿上,更加不太愿意道歉(自尊心在作祟)。我就拉了下小男孩的手,对他说,**钒跟你道歉,你能不能还给她做朋友?小男孩把手伸了出来,但不愿点头。我抱了下饭爷,对她说,饭饭,你看一下**铭(一下简称小铭)的脸确实破了,妈妈问你,如果你的脸这样破了,你疼不疼?她不吭声!我继续说,妈妈知道,你心里也是不愿意看到小铭受伤的,对不对,虽然你是不小心的,可是他很疼,你需要跟他道歉!饭爷有些动容,但也不开口,只是愿意和对方握手。僵持了一分钟,我说饭饭,要不你就轻轻的给小铭说悄悄话,跟他说对不起,他现在很难过,如果你道歉了,他或许会好些!(此刻小男孩一直抓着饭饭的手,表示愿意和解)自尊心作怪的饭饭终于愿意悄悄的道歉,于是轻轻的在对方耳边说**铭,对不起,我下次会注意一下的。此刻对方的奶奶才脸上露出笑容……
俗语说"三岁定八十",这不是空穴来风的。人的个性形成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的,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社会性情感体验发展主要源于自尊心和羞愧感。
自尊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自尊是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使儿童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而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得情绪发展和适应性!自尊体验区分高、中、低自尊三个等级。高自尊与以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关,而低自尊则与以后的情绪不良(如压抑、焦虑),与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自己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关系的不适应有联系。
为什么我会判断饭爷不愿意道歉是因为自尊在作祟,其实她是害怕且内疚的,因为毕竟是她的无心之过,祸及他人,但由于担心承认错误,会让她被冠上不听话、不是好孩子等标签,所以她抗拒道歉。而我作为母亲,不能为了面子强势的要求她跟别人道歉,因为她不是故意捣蛋导致这个后果的。(经常,我们成年人会因为面子挂不住,直接攻击孩子不听话并强烈要求孩子做抗拒的事,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的认知层面还不够成熟,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但同时,我不能让对方的孩子一直委屈着,所以先安抚了他一下,他是当下最委屈的人(因为自己无辜受伤,奶奶还责备他不愿意表达)。当他觉得,我能理解他一切的委屈时,他才能放松下来,接受道歉,接受和解。而对于面对对方家长,我也必须要给人家一个交代,谁家生的孩子都会心疼。在对方情绪缓和后,饭爷感受不到危险(她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担心所有人敌视或者批评她)时,才能真正放下警惕,有时间和空间去换位思考,并认识到自己做的不妥当,心甘情愿的和对方道歉。不会有逆反心理的那种道歉,对在她以后的成长路程很重要,这样才能使她更好的客观的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拥有高自尊
首先要从教养方式出发:
1,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一般情况下如果饭爷白天反了错,我会接纳她哭,不会过多讲道理,但在晚上睡觉前讲故事,会把她白天的经历套用在某个小动物身上,再讲一个相反的正面的小动物是如何做的,让她评判,她觉得谁做的更好,她更喜欢谁?当然她会选择正面的对象,久而久之,讲到过失之处,她现在会主动跟我道歉说,妈妈对不起,我今天也像这个小白兔一样,表现的不好,我明天会努力,像小熊学习,和小熊一样好(小白兔是她,小熊是我用来讲道理的正面的角色)。
2,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比如饭爷赖在超市哭着要买各种东西,我会严格的跟她说只能选一个,她也曾撒泼打滚过,不管路人怎么"好言相劝",我都不会因为面子工程妥协,但我也不会强制把她脱离案发现场,等她平静了,能选择好买哪一个了,再离开。所以,一般饭爷不会在公众场合挑战我的底线。
3,民主,对有关孩子的事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我知道这个很难),但孩子的自我价值体验源更多的是从他被人认同、认可并赞美的角度出发的。
4,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其实这个也就是我一直说的所谓言传身教。
其次,让孩子建立同伴友谊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朋友间的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80后普遍婚姻不幸福,如丧偶式婚姻,妈妈儿子型婚姻,爸爸女儿型婚姻,表面看是一个家庭过于依赖一个人,实质是80后的我们,童年的心理发展是被疏忽的。一句"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让多少80后感觉,自己是一个不被认同的人,成年以后追求被认同,却又时常挫败,导致了心理发展不成熟,中低自尊体验感强烈,影响了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尤其会凸显在亲人、夫妻间的关系)。
所以,让我们一起放下面子,一起学习并享受学习做父母的过程,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自信的社会人。
如何更好的面对孩子们之间的小摩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