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冰组织的读书营活动。】
本周的共读短篇仍旧是天才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茉莉香片》。单看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小说读完,才知道我错了,这是一个极具反讽意味的读来令人心塞的故事。
这是一个讲述心理扭曲的男青年杀人未遂的故事。
尽管他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了疯狂的傻事,但是我却对他恨不起来,反而充满了同情,只希望他能意识觉醒,不要沉迷与幻想,要振作一点,通过读书学习走出困境。
记得三毛曾有一句话:“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难助。”
确实,小说的主人公聂传庆由于生长在一个扭曲的家庭环境中,造成他的性格扭曲变态。他的迷津困惑,在于没有认清自己的所需所求,如何靠自己变的内心强大,走出困境,而不是一味沉迷臆想自卑。
他的生母冯碧落因封建包办婚姻,无奈嫁给了聂传庆的父亲聂介臣,婚后郁郁寡欢,最终抑郁而终。
丈夫聂介臣因妻子未曾爱过自己而怨恨她,并将对亡妻的怨恨转移到儿子身上,对儿子严苛辱骂责打,继母也频繁挑唆家庭矛盾,聂传庆在长期的肉体虐待和精神羞辱中形成了病态心理。
后来,聂传庆通过《收获》杂志上有言子夜留给母亲的赠言和刘妈辩白时的语言故事拼凑得知母亲曾与言子夜相爱未果,便将对生母未完成爱情的幻想投射到目前是他的老师言子夜身上,把言子夜视为自己理想中的父亲,对他倾慕不已。
同时,他嫉妒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因为言丹朱拥有他渴望的一切:积极、进取、勇敢、阳光、开朗的性格和幸福的家庭等。
但是,如果,如果聂传庆将这一切试着去从正面理解,也许,就不会自怨自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
比如他有一个殷实的家庭,衣食无忧,供他读书。
父亲严管,常常询问他的功课如何,选修哪些科目;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他年终考试不及格训斥一番后还是托人去向学校当局关说,再给他一个机会,秋季开学后让他仍旧随班上课。
继母爱跟他开玩笑,常询问他在学校交了女朋友没有;圣诞夜也同意他去参加跳舞晚会。
母亲的陪嫁女佣刘妈对他甚是关心,在家里常常嘘寒问暖提点他的。
在学校有同龄学生言丹朱的关心,言丹朱是学校的风云校花。她试图关心聂传庆,屡屡与他搭话。
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跟聂传庆讲话,还跟他说明为什么要把一个秘密告诉他,因为她觉得聂传庆会守口如瓶。
又比如言丹朱告诉他为何自己要选父亲言子夜的文学史课,以及在上课时对他回头一笑甚至在圣诞晚会过后主动邀请聂传庆单独送她回去,路上还跟他聊白天父亲课堂上发生斥责他事情的原委,还请聂传庆有什么疑问困难都可以告诉她,再由她转告父亲,并说父亲对聂传庆还是有好感的。
他的文史课老师言子夜,他臆想中的“父亲”,其实对他也是有印象有期望的,否则就不会提问他,在他回答不出后痛心疾首呵斥他了。
以上所有的一切,如果,聂传庆能以正面的理解和想法去想,就不会觉得痛苦得出反面的“苦味” 了。
——这里,我也理解出作者用《茉莉香片》来命名的原因了,这是象征的手法:
茉莉洁白单纯美好,还带有清香,做成香片,泡茶后有苦味。寓意聂传庆这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少年,是拥有美好年华的,一定要思想沉淀,心智成熟,才会散发芬芳。
“茉莉香片”象征着主人公聂传庆苦涩、无奈的人生,茉莉花的香气虽美却带着陈旧和腐朽的味道,暗示着人物命运和时代的特点。
小说用茉莉香片为名,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但是,毕竟聂传庆是在那个腐朽封建的时代背景下,他是年轻单薄的,也确实是没有心力分辨旁的人对他的好歹的,他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冰壳子里。
书中描写
“说他是二十岁,眉梢嘴角却又有点老态。同时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又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他的外貌“蒙古型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很有几分女性美,…惟有他的鼻子却是过分地高了一点,与那纤柔的脸庞犯了冲。”
——难怪丹朱信任他,从他的长相就觉得他没有心计比较单纯。
对丹朱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热情的女孩所传送的温暖和善意,但对于内心充满怨恨、不满、嫉妒、自卑和扭曲的聂传庆来说,这些都是显摆和刺痛。
——他哪里还有心力去分辨清楚丹朱的善意?
所以他怨怼丹朱,以为他聂传庆没有一个朋友相交,就算是她告诉了他这个秘密是因为自己没有朋友可以告诉。
空有年龄加持却没有相应的见识,再加上他认为自己从来就生活在没有父爱母爱的家庭。父亲因为得知母亲没有爱过自己而心生怨恨折磨母亲,母亲死了,父亲就迁怒到她丢下的孩子身上。
小说里有两段描写:
“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他跟着他父亲二十年,已经给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读到这里,觉得这是聂传庆给自己下的定义:无爱又无奈。无爱的人又怎么会理解丹朱对他的善意和好意呢?
所以聂传庆感到他除了精神上的桎楛折磨,还有身体上的辱骂责罚,他常常蜷缩在自己的屋里独自舔舐身心上的双重伤口,常常感到孤独无助而心生怨恨,产生幻觉。
但是,那又如何?我认为聂传庆的生命是可以由他自己掌握的。
毕竟,他有家,还是一个能够给他提供衣食无忧的殷实的家;有父亲的严厉和刘妈的疼爱;有同学言丹朱的温情善意;还有自己喜爱的言子夜老师,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改变。
就连言子夜老师点名让他回答问题,说明言子夜是在意他的,对他有期望的。否则也不至于在他回答不出“关于七言诗的起源”后大发雷霆呵斥他出去,老师只是“恨其不争,怒其不为”罢了。
但是对于心智还不成熟,心里扭曲不断加剧的聂传庆来说,以上这些都是迷津,都是苦难,都是深渊,他都不理解。
特别是他很倾慕臆想作为自己父亲的言子夜在课堂上公然冷笑他,呵斥他,让他情绪失控奔溃和无地自容。这里是小说矛盾的高潮。
“哦,原来这是个笑话!对不起,我没领略到你的幽默!”
“聂传庆,我早就注意到你了。从上学期起,你就失魂落魄的。我在讲台上说的话,有一句进你的脑子去没有?你记过一句笔记没有?——你若是不爱念书,谁也不能逼着你念。趁早别来了,白耽搁了你的同班生的时候,也耽搁了我的时候!”
看到聂传庆哭泣,言子夜厉声喝道:
“你也不怕难为情,中国的青年都像了你,中国早该亡了!”
这是很伤人很重的话。这句话更像锥子似地刺进传庆心里去,他索性坐下身来,伏在台上放声哭了起来。
子夜道:“你要哭,到外面哭去!我不能让你搅扰了别人。我们还要上课呢!”
传庆的哭,一发不可克制,呜咽的声音,一阵比一阵响。他的耳朵又有点聋,竟听不见子夜后来说的话。子夜向前走了一步,指着门,大声道:“你这就给我出去!”传庆站起身,跌跌冲冲走了出去。
老实说,读到这里,我的心跟着聂传庆起伏不安,也跟着他感到委屈难捱,他木讷、思维慢,谁都可以以欺负他,侮辱他,但是言子夜不能。因为他对周遭漠不关心,甚至他父亲骂他为“猪,狗”,再骂得厉害些也不打紧,因为他根本看不起他父亲。可是言子夜轻轻的一句话就使他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记。
最终,在送言丹朱回家的路上,聂传庆向她表白遭拒后,对她施以暴力,将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怨恨都发泄在言丹朱身上。
在小说结尾,言丹朱没有死。原文提到“丹朱没有死。隔两天开学了,他还得在学校里见到她。他跑不了”。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暗示着聂传庆仍要继续面对自己混乱而痛苦的生活。
是啊,人生实苦,他又活得浑浑噩噩,理不清头绪,深陷在万丈迷津里,谁可以渡他?丹珠给他抛来的的船楫,他却亲手将之抛掉,甚至毁之,往后余生,“茉莉香片”如何品尝?
“茉莉香片”后味十足,恐怕他只会越品越苦。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可纵然爬满了虱子,那袍子还是华美的。抖一抖,穿上还是一样光彩照人。
原生家庭的伤害,既然已经无法改变,那就把它抖一抖,倾注心力,努力去织就你生命的新锦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