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网上的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虽然不太正确,后面会指出,但是不妨碍我们理解,大体就是这么个理解
第一次对话:
老婆让甲出去打酱油,半路碰到一个朋友乙,甲问了一句:哥们你吃饭了么?
结果乙带着耳机听歌呢,根本没听到,没反应。甲心里想:跟你说话也没个音,不跟你说了,沟通失败。说明乙接受不到甲传过来的信息的情况下沟通肯定是失败的。
如果乙听到了甲说的话,那么第一次对话成功,接下来进行第二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乙听到了甲说的话,但是他是老外,中文不好,不知道甲说的啥意思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于是随便回答了一句学过的中文 :我去厕所了。甲一听立刻笑喷了,“去厕所吃饭”?道不同不相为谋,离你远点吧,沟通失败。说明乙无法做出正确应答的情况下沟通失败。
如果乙听到了甲的话,做出了正确的应答,并且还进行了反问:我吃饭了,你呢?那么第二次握手成功。
通过前两次对话证明了乙能够听懂甲说的话,并且能做出正确的应答。 接下来进行第三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甲刚和乙打了个招呼,突然老婆喊他,“你个死鬼,打个酱油咋这么半天,看我回家咋收拾你”,甲是个妻管严,听完吓得二话不说就跑回家了,把乙自己晾那了。乙心想:这什么人啊,得,我也回家吧,沟通失败。说明甲无法做出应答的情况下沟通失败。
如果甲也做出了正确的应答:我也吃了。那么第三次对话成功,两人已经建立起了顺畅的沟通渠道,接下来开始持续的聊天。
通过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对话证明了甲能够听懂乙说的话,并且能做出正确的应答。
可见,两个人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这三次对话的过程是必须的。
为了保证服务端能收接受到客户端的信息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而进行前两次(第一次和第二次)握手,为了保证客户端能够接收到服务端的信息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而进行后两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握手。
这个例子举得挺好的。不过个人感觉为什么是三次而不是二次,不是因为为了证明甲能听懂乙并回应(第二次乙能正确的响应甲说明俩人之间沟通已无障碍了),而是怕出现以下情况而浪费感情。这个情景是这样的(例子有点不实际意会就好):甲在路上跟乙打招呼,由于刮风什么的这句活被吹跑了,然后甲又跟打了个招呼,乙听到了并作出了回应。此时不管是三次握手还是两次握手两个人都能愉快的沟通。0.1秒后俩人四次挥手告别了。此时被风刮跑的那句话又传到了乙的耳朵里,乙认为甲又要跟他沟通,所以做出了响应的回应。(问题出现了)假如采用2次握手,乙就认定了甲要跟他沟通,于是就不停的等,浪费感情。可如果是采用3次握手,乙等了一会后发现甲没有回应他就认为甲走了然后自己也就走了!
这就很明白了,其实第三步是防止了乙的一直等待而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不是为了保证甲能够正确回应乙的信息。。。后面的也会讲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