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主题征文第83期“无”专题活动。
给学生上课,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篇很久之前的文章,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讲课的内容少不了知人论世,要补充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看着昏昏沉沉的学生,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他们知道马克思,也知道马克思主义,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呢?
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一阵沉默,连续几个孩子都语焉不详,也能理解,我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
把话题抛给学生时,不可能让课堂停滞在那,只能继续引导,常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者一脉相承,大同小异;终于有学生反应过来,可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关联,关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不敢把问题继续追问下去,再追问就是我也不确定的知识,在这个领域,我和学生是一样的,都是无知的渺小存在。
如果说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有些超纲,那么面对着能坦然说出关公战秦琼、刘备打刘邦的学生,我应该说什么呢?
无知可怜又可怕。
在他们的世界里面,对常识认知的缺乏,总是不停挑战我的底线。
无知可怕,无所不知一样可怕。
想到一段对话,和同事甲在食堂吃饭,同事乙也凑了过来。都是文学爱好者,但是喜欢的方向并不一样,和甲一起共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地下室人的心路历程引发我们两个人强烈共鸣,对他为什么一定要去赴饭局主动受辱有小小的讨论,乙也参与了进来。
乙没有读过原著,但终究是中文系毕业的,仅仅是地下室三个字她就勾勒出这个人的行为逻辑,她甚至推断出地下室人最终的结局一定是远离人群,无法融入社会的,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格格不入,他的结局只能是被抛弃。
话题很快被终结了,不知道如何继续。
同事感慨,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杜荀鹤只是描述了一种可能,偏偏这人世间最缺了这样的妙人,凡尘俗世最多的是无知和无所不知的人。
生活中总是每多这样的人,他们其实知道的很少,但在谈论起相关事物时,却一样言之凿凿,不敢反驳,因为反驳太累。
想改变他人的认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想改变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更难,他们会轻易相信自己的认知判断,根本不需要充分的证据证实自己的相信,在他们的认知领域里用道德判断取代事实判断。
在一段时间里,很害怕酒局,有中老年男人在场的酒局话题无外乎回忆往昔、政治时局、国际关系,多数的往昔我不曾有参与,无可辩驳;聊一些政治时局时总是参杂着一些八卦秘闻的,好像那些政治人物和身边的张三李四一样,都逃脱不了各种局限。在这样的话题里面,无能为力,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于是,慢慢变得沉默,面对无知和无所不知时,只有沉默,无言以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