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诸葛治蜀:“隆中对”其实并不神奇?

诸葛治蜀:“隆中对”其实并不神奇?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5-04-28 10:38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诸葛治蜀:“隆中对”其实并不神奇?

刘备是曹操亲口承认的最大的对手,“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则强调,自己和曹操处处相反。诸葛亮和曹操都做过丞相,而且都是担任丞相期间,大权独揽,让皇帝不太有存在感的丞相。当然,一般人心目当中,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的典范,曹操是坏蛋权臣的代表。

不过细读史料,可以发现曹操也好,刘备、诸葛亮也罢,相似之处恐怕要远远大于区别。

曹操被评价说,用的申不害、韩非的方法治理国家;刘备留给儿子的遗言,开了个书单,其中也包括法家著作《商君书》;诸葛亮也给后主刘禅抄写了申不害、韩非子的文章,让他读。

刘备、诸葛亮不光让刘禅学习法家思想,他们自己也是按照法家理论实践的。

刘备拿下四川之后,把东汉一直阻力重重的盐铁专卖实行起来了,还有改革币制(铸造“直百五铢”钱币)之类搜刮民间财富的手段,也要用起来。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律法,是以严厉著称的。后来诸葛亮自己主持国政,仍然是严刑峻法,让民间压力非常大。只不过诸葛亮清廉又公平,造成了一种平等的贫穷,让人觉得还可以忍受下去罢了。

刘备比较厚道,诸葛亮是一位贤相。只是战乱年代,人其实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君权至上,官吏治国,不惜代价,效率第一”的秦制,在生死对决当中,是具备绝对优势的。

当然,君权可以旁落,比如说丞相掌权,但是不能衰落,就是只能有一个核心。作为三国时期斗争最残酷阶段的统治者,只能在接受秦制的前提下做选择,不然迅速出局。

刘备、诸葛亮的治国策略,不讲细说它了。

关注的,是华夏文明圈的扩大。三国时期的版图不会比西汉、东汉更大,但是,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控制深度是之前比不了的。

从“隆中对”看长江流域一体化

刘备是汉末中原群雄当中比较重要又算不上特别重要的一个,官渡之战中,他站在袁绍一边,袁绍失败后,刘备在北方已无容身之地,于是他南下撤退到了荆州。

在荆州,刘备遇到了自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规划,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隆中对”。

传统上,对“隆中对”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刘备一向没有大局观,诸葛亮的这一番规划,帮刘备把视野彻底打开了。后来刘备集团的发展,按照这个规划来的,就取得成功;不按照这个规划来,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就失败。

实际上,“隆中对”当然不失为高瞻远瞩的大战略,但是并不神奇。它是非常具体的时空环境里孕育出来的。

“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就八个字:“跨有荆益,联孙抗曹”。长江流域的三个州,由西往东,依次是益州、荆州、扬州。诸葛亮的思路是:刘备先拿下荆州和益州的控制权,再加上孙权控制的扬州,一起对抗曹操。也就是说,诸葛亮想整合长江流域的资源,来和北方对抗。

这个思路,西汉末都还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南方人口太少,社会组织化程度太低,不可能和北方对抗。

东汉末三国时代,这个思路却变得很有价值了。这其实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曹操、刘备这些人长期在北方打拼,更容易受到传统思维局限,容易低估南方。诸葛亮看出了这一点。此外,东吴的鲁肃、甘宁等人,也分别想到了这一点,也未必是他们的见识就比曹操、刘备更高明,而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识之士,对这个时代变化,感受会更早、更强烈。

为什么诸葛亮主张吞并益州的刘璋,联合扬州的孙权,而不是相反呢?

也不奇怪。诸葛亮一个山东人,为了躲避曹操的屠刀,跟着叔父逃到了豫章(今天的江西那边),豫章郡是东汉扬州的最西边的一个郡。当时孙权的哥哥孙策,正在扬州所向披靡,扬州别的郡县的官员,正在大量往豫章逃。

后来,诸葛亮的叔父就死在豫章,诸葛亮自己是到了荆州的。诸葛亮生活在荆州期间,荆州一直被东吴的孙家政权(孙坚、孙策、孙权)压着打。所以诸葛亮很自然会有一个印象,东吴不好惹,还是联合吧。

为什么他会觉得益州容易拿下呢?

诸葛亮说的是,益州的刘璋“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人口众多、国家富足,但是刘璋不知道对他们好,这是表达技巧,其实说的是,益州有那么多韭菜,刘璋都不知道割;诸葛亮又说“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大实话,因为任何社会都一定会有一些不安分的人,这些不安分的人一定希望君主大有作为,然后自己才能从中获益。

诸葛亮在荆州的隆中隐居,他怎么知道益州的情况的?

因为这些年来,益州和荆州之间的人口流动很频繁。刘璋的父亲刘焉,是荆州江夏郡的人,他得到了朝廷益州牧的任命,第一件事不是去益州,而是先回江夏郡,召集了一批人,浩浩荡荡进益州。不仅如此,动乱的时局下,不断有人从荆州涌入益州,这些人后来就成了益州实际上的主导力量。

荆州牧刘表也非常关注益州的动向,还曾经上表朝廷打刘焉的小报告。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他们的妻子是姐妹。诸葛亮也是荆州士人核心圈子里的人,所以他消息比较灵通,掌握很多益州的情报是完全合理的。

所以说,“隆中对”就是一个孕育于具体的时空环境,而且受限于诸葛亮个人经验的大战略。

后来刘备虽然夺取了益州,但是关羽和曹魏激战正酣的时候,东吴在背后捅了一刀,夺取了荆州。“跨有荆益”从此不再可能,“隆中对”也就成了“明日黄花”。

关羽为什么会失去荆州?

细讲可能找到很多理由,更宏观地看,则是“隆中对”的固有缺陷造成的。

荆州和扬州关系非常紧密。战国时代楚国灭掉越国,就是荆州吞并扬州。战国末期楚国被秦国打得一路向东逃亡,也就是从荆州逃到扬州。《楚辞》里说“遵江夏以流亡”,说的就是这事。

凡此种种都说明,荆扬二州是比较容易一体化的,占着江东也就是扬州的孙权,对荆州是志在必得的。你刘备占着荆州,人家孙权是寝食难安的。你既想跨有荆益,又想联吴抗曹,是自相矛盾的。

相形之下,益州和荆州之间,只有狭长的通道,非常脆弱。两个州要想及时交换信息,协同北伐,更是极难做到。关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和关羽的协同出了问题,关羽在荆州战场打得那么好,刘备益州那边却撤兵了。

诸葛亮的南征

刘备想夺回荆州,失败了,不久后去世。

蜀汉进入了诸葛亮主政时期。

蜀汉只占有益州一个州,不过,东汉的益州非常巨大,包含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的大部分地区,往北还有陕西的汉中,往南则直到今天中国之外的缅甸北部。一个州这么大范围,正说明很多地方并没有实际控制,只是名义占领而已。

诸葛亮就要改变这个局面。

益州南边的五个郡,统称“南中”,都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当然也有汉人,比如孟获。有一种叫《华阳国志》的书说,为了煽动少数民族造反,一个汉人豪强派孟获去和他们说,官府向你们要三百头黑狗,狗胸前的毛也都要是黑色的,又要三斗玛瑙,以及三千根三丈长的柞木——三丈差不多有十米了,柞木很坚硬,但是长不高。官府提这么无礼的要求,当地的少数民族兄弟觉得无法满足,于是就造反了。

按这个故事,孟获应该是一个和当地少数民族比较熟悉的汉人,他欺骗了淳朴善良的少数民族兄弟,但是他本身不是什么“蛮王”。

益州的人力资源是很紧缺的,诸葛亮平定南中,除了谋求后方的稳定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人口。

很可惜,蜀国的史料奇缺,诸葛亮南征的具体情况如何,记载很少,所以后来《三国演义》才会特别放飞地编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各种怪力乱神都来了。

不过史料中也还是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的。比如《华阳国志》说,诸葛亮从南中移民了一万多家“劲卒、青羌”,“劲卒”就是强劲善战的士兵,“青羌”是一个喜欢穿青色衣服的羌人分支。这些人被编成了一支特种部队,号称“飞军”,大概是能够在山地奔走如飞的意思。这支军队在后面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就是这支队伍牵制了魏军精锐,确保诸葛亮的主力打败了司马懿。

还有,蜀汉被灭之后,南中地区被从益州分割出来,单独设了一个宁州。设一个新的州,是需要行政基础的,说明之前蜀汉对这里的治理,应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了。

出祁山

南征是北伐的基础,平定南中之后,诸葛亮就上《出师表》,开始进攻曹魏了。

诸葛亮是以汉中为进攻基地的,怎样从汉中出兵北伐,这是一张“旧试卷”。之前这份考卷解答得最漂亮的,当然就是四百多年前刘邦用韩信作大将,出陈仓道奇袭,取得巨大成功。

但旧试卷,也有新问题。四百年前的陈仓道,和诸葛亮面对的陈仓道,已经不一样了。

当初刘邦出汉中的时候,陈仓道的道路还相对开阔,还有可以通航的河流来运粮。但汉代初年,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地形地貌,路变得更难走了,河道也断了。也就是说,北伐的难度从原来的困难模式,调高到了地狱模式。

仗还怎么打?诸葛亮有两个选择,要么打陇山以西的陇右地区,要么打陇山以东的关中地区。

打陇右,就要从祁山走。打陇右的好处是,山地多,魏国的骑兵难以发挥,更擅长步战的蜀军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如果能够拿下陇右,进一步怎么发挥?

打关中,就不能走祁山了,太绕了,要走穿越秦岭的几条谷道,路非常不好走。征服关中军事上难度更大,但好处是,如果能够攻克长安,那是汉朝故都,政治意义是攻取陇右完全比不了的。

该优先算政治账还是算经济账?都不好算。所以诸葛亮的北伐,不是像《三国演义》说的,认准祁山一条道,而是忽左忽右的。最终也没有能够取得什么像样的成果,只能作为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精神象征,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了。

蜀汉有一股子“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精气神撑着,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知识点二:坐断东南:孙权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吴国应该是居中,排第二,但是吴国的存在感远远不如蜀国强。这个不能说只是因为《三国演义》误导,史书当中轻视吴国的倾向就非常明显。

蜀也好,吴也好,它们怎样评价自己、怎样评价对方,其实都不是关键,最大的话语权属于曹魏,当然还有曹魏的继承者晋朝。

魏晋方面留下的记载,对刘备、诸葛亮的重视,就往往大大超过孙权和东吴人物。曹操评价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许你是我的最大对手。曹操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长辈夸晚辈。司马懿和诸葛亮打仗,留下一个“畏蜀如虎”的名声,后来天下一统,晋朝对诸葛亮非常重视,晋武帝司马炎亲自指示,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整理诸葛亮文集,东吴可没有人有这种待遇。

之所以如此,一个原因是东吴在军事上的表现非常神奇。

直到最后被消灭之前,它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

你不用怕它来打你。曹魏方面的记载,孙权完全是个丑角,动不动就说:“孙权统领大军十万又来了,然后我军在张辽将军、满宠将军的指挥下,以少胜多,轻取对手”。如今孙权在网上的外号“孙十万”,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你也不要去惹东吴。曹操在赤壁,刘备在夷陵,都败了,后来曹魏还发动了几次对东吴的进攻,打得都很难看。

东吴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个奇怪的存在?

江东的权力格局

诸葛亮《隆中对》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孙家在江东的统治,并没有这么悠久和稳固。

所谓“已历三世”指的是孙坚和长子孙策、次子孙权父子三人。孙坚是吴郡富春人(今浙江杭州)。孙坚出身比较卑微,照例,出身卑微的人要是不甘心默默无闻了此一生,往往就需要背井离乡。孙坚就外出闯荡了,他参加了平定黄巾的战争,甚至跑到西北去平定羌乱。终于立功,被封为长沙太守。在杀敌立功的过程里,孙坚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

后来孙坚投靠了袁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家族连续四代有人担任了“三公”。这是依照汉末风气,出身不好的人还是要攀附血统高贵的人的。后来孙坚战死,儿子孙策奉袁术的命令过江,扫荡江东。

江东的势力,没有谁是孙策的对手,但是有三个难题,孙策很难解决。

第一,虽然孙家是江东人,但孙家出身太卑微了,江东士族没拿他当自己人。何况孙家军阀气质很重,发展的过程里,杀人很多,孙策和很多大家族之间都结了仇。

第二,汉末北方大乱,江东有很多北方逃亡来的名士,这些人都是有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的,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有了他们,政府班子才能搭建起来,然后才有本事收税。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也看不上孙策。

尤其是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身边之后,仿佛是代表汉室了,很多人就想回北方去。后来曹操打过来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主张投降,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他们的心态,不是投降曹操可耻,而是回归汉朝光荣。

第三,孙策的军队,主力是他爸爸孙坚留下来的,孙坚在外多年,不停吸纳新鲜血液,部下什么人都有,而以淮河、泗水一带的最多,所以历史学家称之为“淮泗武装集团”。但这个集团也不是一条心,下面还有很多小集团。

就是在这么个重重危机的局势下,孙策遇害,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成了江东的领袖。就是说,父亲孙坚聚了一批人,哥哥孙策打下一片地,但传到孙权手里,权力并不稳固,江东内部矛盾重重。

孙权还是很有手腕的,到底掌控住了局势,不过也不得不对各方势力作出了很多让步。

所谓让步,就是放任这些小集团发展自己的势力。你们本土的也好,外来的也罢,有文化的也好,尚武力的也罢,你们想抓人做自己的奴婢,抓,奴婢就不用给官府交税了;你们组建了军队,都是自己的,可以传给弟弟、儿子。有了这样的优待,才有了诸葛亮口中的“贤能为之用”。

东吴与山越

所以江东的文武百官,除了周瑜、鲁肃这样的少数人,都对和魏国、蜀国争天下,兴趣不大,大家主要的爱好,还是喜欢在东吴自己的地盘上抓人。

这个做法,其实和诸葛亮从南中地区把人迁到成都平原,比较相似,都是扩充兵源和增加服役、纳税的人口。

不过看下吴国的版图:它的核心区域是长江下游的扬州,然后又得到了长江中游的荆州,还有岭南的交州,后来交州又分出了广州,我们不细论了。吴国有这么广大的疆域,自然资源比蜀国的南中地区丰富得多,所以可以抓的人也就多得多。

重点看扬州。扬州有很多“山越人”,今天的学者往往同意,所谓山越,很多并不是古代越人的后代,而是汉人,我不愿意做编户齐民,我不想交税、服徭役、兵役,就往荒凉的地方一跑,于是就被算作了山越。

东汉后期,官方统计的扬州的人口只有荆州、益州的一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很可能就是这里的官府的力量比较弱,大量人都跑掉了不交税。

孙策刚到江东的时候,有些被孙策打败的江东官员,想联络山越,继续抵抗,但孙策打起他们来,真是秋风扫落叶一样。孙策也没太把他们当回事,因为孙策雄心比较大,他还想和曹操抢汉献帝呢,所以对山越主要是瞧不上:你不来给我添乱,我就懒得管你。

孙权时代就转变思路了,把人从山里抓出来,强壮的可以当兵,身体弱的也可以给我交税、服徭役。

东吴在打山越的过程中,获益非常大。

赤壁之战之前五年,东吴在福建地区打山越,抓到的人编入军队的,就有上万,那总数肯定有好几万人了;赤壁之战当年,东吴又在今天的安徽黄山一带打山越,又招降了四万户,四万户里能当兵的人,应该至少也有一两万。这就三万兵了,孙权给周瑜带去赤壁的军队,也就三万人。

后来,和刘备大战的夷陵之战前,东吴的陆逊、凌统、贺齐等人又在猛打山越,因此获得的兵员,大概有五万左右。一般估算,夷陵之战东吴方面的军队,大概也是五万人。

当然,真正的前线主力,不会是这些新抓来的兵,不过有那么多后备兵力,人的底气是不一样的。

对东吴政权来说,山越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对东吴的文官武将来说,山越也是财富来源。所以大家都喜欢去打山越。

像东吴四大都督的第三位吕蒙,他小时候家里是比较穷的,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悄悄跟着自己的姐夫去打山越。开战之后姐夫发现吕蒙也在,吓坏了,这小舅子要是出事了,我丈母娘不得把我埋怨死。回去就和老太太说,不是我带他去的,我拦不住。吕蒙的妈妈就怪吕蒙,你怎么回事!吕蒙说,我们不能老这么过苦日子,打山越“富贵可致”,升官发财的机会就在这里了。

普通士兵打山越还有一点危险,身为将帅,那就真是稳赚不赔了。所以我们看到,有的东吴老将,要退休之前,跟孙权提出,让我去打山越吧,有点最后再赚一笔的意思;孙权称帝后,他的重臣比如陆逊、诸葛恪(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儿子),也都曾上表孙权,让我去主持征剿山越的工作。

所以山越对吴国来说真是个宝藏,打起来又轻松,获益又高,对外如果有什么事孙权不想干,还可以宣称山越作乱。

比如诸葛亮约孙权一起北伐,孙权就可能回应,最近山越反叛,内部不稳,实在腾不出手。山越人要是知道了孙权说啥估计得骂街,我好好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过日子——山越生活的地方,很多都是今天的风景名胜——你给我揪出来,割韭菜当炮灰,还说我在给你添乱,你亏心不亏心?

所以这段历史,对于山越来说其实是一段血泪史。当然拉长时间段看,这些地方的治理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海贼王”孙仲谋

喜欢掳掠人口,真是吴国特别突出的属性。在荆州、在岭南,吴国的官员都搜刮出来大量的人口。

这就要说到东吴政权的另外一个属性,它也并不是窝在家里不出门,而是喜欢去更容易抓到人的地方——这地就未必在大陆上了。

孙权称帝的第二年,听说海外有个大岛叫夷洲,于是派了一个叫卫温、一个叫诸葛直的去勘察。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结果两个人花了一年多时间,随行人员死了十之八九,只抓了几千人回来。孙权觉得得不偿失,就把这俩人杀了。应该说,东吴的航海能力确实比较强大,孙权还曾经派人去辽东,顺便又去了趟朝鲜半岛。

就是说,东吴的大船,不但控制着长江黄金水道,还通航于东南沿海,从长三角到珠三角,进而在南海也有很多活动,在东南亚留下不少印迹;往北更绕过曹魏的地盘,往返于长三角和东北亚之间,三国时就能达到这个水平,还是挺震撼的。

所以东吴政权,既有一种不愿意出远门的土豪气质,又有一种“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海贼王气质,这两种气质是完全相反的,但东吴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混合。

不过两种气质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对北上争天下兴致不大。

为什么防御无敌、出击无能?

既然如此,东吴为什么防御战厉害,一出击就无能,也就很好理解了。

进攻的话,东吴面对的曹魏正规军,那个战斗力是山越之类的少数民族完全无法比拟的。怎样扛住骑兵冲锋的经验,是东吴军队和山越作战次数再多,也无法获得的。所以面对曹仁、张辽这样善于运用骑兵的曹魏名将,东吴军队经常一打就崩。

而且,从正规战争的角度看,打惯了山越之后,会养成很多坏习惯。比如说急着抓人抢东西,而不是优先抢占有利地形,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因为兵都是自己的,东吴的将军们特别心疼自己的损失,对友军往往不太在乎。比如周瑜打江陵的时候,手下一个将军叫甘宁,甘宁的部队被曹军包围,很多东吴将领的态度是,就让甘宁壮烈吧,我们不管了。

但是打防御战,东吴军队状态就很好。一来防御战往往是利用长江天险打水战,这是他们的长项;二来东吴这个政权里,这些将领们真的是既得利益者,换一个统治者,恐怕很难给他们保留这么多的特权,他们打防御战是捍卫自己的利益,那真的是战斗意志爆表!

蜀国,吴国,放在历史长河里观察,对这两个“国”,都不能只关注它们如何与曹魏争雄,而要看到它们对各自领土的开发与探索。高中历史教材特意强调了一句“吴、蜀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这是有深意的。

相关文章

  • 隆中对

    注:三国蜀 • 诸葛亮 《隆中对》 70cm×225cm

  • 4.1.6诸葛治蜀

    6.诸葛治蜀 刘备在夷陵之战败于东吴陆逊,然后撤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急招诸葛亮来白帝城,进行托孤。之后,蜀汉...

  • 法正,蜀汉的翼侯——无法和诸葛亮走到最后的三个男人(二)

    前情提要:为了实践诸葛亮谋划的「隆中对」,刘备集团在赤壁战后趁机往川蜀一带发展,但遗憾的是,就在刘备攻略川蜀军阀─...

  • 第六章 《隆中对》的失败:武侯伐岐山的是是非非(公元220—公元

    第六章 《隆中对》的失败:武侯伐岐山的是是非非(公元220—公元234年) 吴蜀对荆州划湘江而治的协议心意并不是稳...

  • 诸葛亮治蜀

    公元208年,在曹操百万大军的高压下,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与孙权结盟。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魏、蜀、吴三分天下之...

  • 成都武侯祠名联释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该联是称赞诸葛亮的治蜀的,同时...

  • 诸葛亮(书摘)

    诸葛亮治军、治蜀有口皆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成都武侯祠的对联...

  • 诸葛亮治蜀,功过各几分?蜀汉建国43年为何只增加了4万人口?

    从三国时代末期至今,史家和民间对于诸葛亮治蜀的功过,一直存在颇多争议,至今没有定论。在老王看来,如果要评判诸葛亮治...

  • 31 诸葛亮治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杜甫给丞相诸葛亮的诗。丞相千古,看这一集的时候,有着些许悲伤的底色,同时也充...

  • 官渡之战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式,从政治上预言了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治蜀:“隆中对”其实并不神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sti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