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知行合一”的批判
思想是行为的基础,是否意味着“知”在先?这不有违当今大放异彩的“知行合一”了吗?
“知行”之争不仅可划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还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认识论的理解。
(一)简介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1. 生而知之,反对学习。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人生下后不出门,可以全知全能。
只有“绝圣弃智”、“绝学无忧”,才能做到“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而贵食母”——人只要不学习,且放弃智慧,愚昧笨拙了就能得道。
老子的思想是蒙昧时代人与自然不分——天人不分——思想的遗留,说明人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唯物、唯心之分,只能听凭人的直接感觉,不懂得理性思考,是典型的自然主义思想。
2.即“生而知之”又“学而知之”,但是,人的天生资质决定“知”的高低。
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认识到人可与自然相分,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识到感性与理性之分,二者结合是获得知识的手段。
孔子开始把人与自然分开,但仍认为神秘的自然力量对知识起主导作用,并且,人的天分高低决定人的认识能力,反映出人的认知能力提高后,自然主义思想虽削弱,但强大。
3. 生而知“良知”
孟子宣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生来既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孟子是把良知、良能归于人自身,反映出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后,面对大自然人开始产生出自信心,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出现了。
此观点后来发展出两个重要学派:
程朱理学,认为知虽是人固有的,但必须经过“格物”才能“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不必求之于外,只须求心即可获“知”,王阳明将“心即理”发挥到极致,认为“格物”的目的“是去其心之不正”,是典型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4.知识来自后天感觉经验。
墨家反对"生而知之",主张感觉经验是知识来源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开端。
"必以众之耳目之实"——必定以大众耳目实际闻见的有无作为标准——经验主义的开端。
"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人用感觉探查事物就能了解到事物的样貌,此处“知”乃感觉之意——唯物主义的开端。
东汉的王充、明末清初的王夫子延续了墨家反对"生而知之"思想。
5.知识是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是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实际的结合。
荀子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有认识的能力,物有可认识的规律。
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缘天官”——感觉阶段,“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2.“心有征知”——知觉+判断阶段,对感觉材料加以辨别、验证,形成判断。
荀子对“知”的认识,是建立在“天人相分”——彻底超越自然主义——之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且较之墨家认为人有“心有征知”的能力,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顶峰,也超越了同时代的古希腊,其"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就是两千年后的大思想家康德引以为豪的“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
可惜的是,由于荀子无神论和性恶论的思想一直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排斥,其认识论的硕果过早的就凋落了,这是中化文明的巨大损失。
(二)孟子性善论的危害
荀子的性恶论使封建统治者天生就具备了“恶”,相当于给人民创造了仇视他的条件,有损统治者的威严,不便于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所以,孟子的性善论异军突起,一统中国的封建社会。
1.为神化封建统治者创造了条件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排除恶,将善作为人的本性,统治者就有了“全善”的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将良知、良能作为人的天性,统治者就有了“全知、全能”的可能。
2.使古代中国人失去了科学精神
性善论使人具备了先天的完美性,如何完善人自身就成为人的第一要务。
满足人的主观需要的价值论判断日益成为人的思维常识,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认识论判断逐步从人的思想中被淡化了,“对与错”的标准取代了“真与假”的标准,实用性思维取代了创新性思维,追求功利取代了追求真理。
古代中国人就这样失去了科学精神。
3.使古代中国人失去了自由思想
性善论提倡"反求诸己",即人要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求,以修身养性为目的。
但是,修身养性的标准是外在于人的道德规范,而道德作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必然反映封建统治者的要求,这为封建统治者控制人的思想大开方便之门,修身养性反而成为封建统治者钳制中国人思想的利器。
古代中国人思想自由的大门被彻底关闭了。
4.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一个哲学理论,把人心灵产生的感觉、意识、观念或意志等精神作为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万物都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由于无法想象一颗残缺的、恶的心可以推演出缤纷多彩的万象世界,就必须要有一颗“全知、全能、全善”的心——性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