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找个人来陪读书
《书语者》Day1:是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书语者》Day1:是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作者: 庆淑 | 来源:发表于2017-10-20 00:40 被阅读157次

【是,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呢?】

《书语者》Day1:是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今天轮到彭彭带读,书名叫《书语者》。好事多磨呀,偏偏平台出各种幺蛾子,早上到晚上,我大概去平台看过10次左右,视频一直不能顺利的上传,约晚9:00左右才更新了,于是悲剧地没听完。

但能学一点就是收获。

作为“鸡娃”的一员,也混迹于各老师各公号各机构各群,见识了n多牛娃,n多牛妈,说实话我家只能算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虽然不想承认(毕竟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娃身上全心全意的付出着),但无奈的,这是事实。

再加上我自己职业的关系,所以还是有给孩子做题的。中国是精英社会,高考这条路就是一个择优的筛子,想在筛子里留下来,完全不做题,那是不可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还是觉得,题还是要刷的。

《书语者》Day1:是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但彭彭的带读,这一句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呢?

凡事不能极端,做题没有错,关键是,为了什么做题?怎么做的?做提前,有哪些准备【包括语言的,理解的,思维的,逻辑的,空间的,想象的……】?题做完了,是仅仅满足于做完了题,做对了题,还是说,做了这些题,孩子学到了什么?通过做这些题,孩子的哪些能力获得了发展,哪些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同样,刷书没错,刷题也没错。能力的发展,也许,不需要建立在大量刷的基础上,但像现今的高考制度这样,要求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量的题目,而且必须保证速度和正确率的情况下,即使一个学生具有某方面的能力,他考试也不一定能过关,更不一定能在考试中出类拔萃。

《书语者》Day1:是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在我们教育界有个段子。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文章,被命题者拿去设计成高中的阅读理解题目,把这些题目拿去给高三和高四的学生做,得分率还都蛮高,再把这些题目拿去给作家史铁生自己去做,匿名判卷的情况下,结果史铁生做出了比较低的分数。史铁生苦笑:“我自己怎么不知道我写这一段是这个意思?”

我刚先讲这是一个段子,但其实是真实的事情。也就是说,在中国现有的考试和选拔制度下,高分有可能低能,但高分大部分还是高能的。高能不一定高分,但低能,肯定高不了分。

能力和分数之间,不一定是完全正相关的关系。

所以小孩需不需要做题?答案是绝对需要。做题是为了高分。但我们的目标不是高分低能,而是高分高能。其实应该反过来说,高能高分,更为恰当。

我们首先应该把孩子培养成高能的人,他都高能了,在高能的基础上,刷书刷题应该也是可以轻松做到的,不怎么费力气的,都高能了,刷一下题,同时高分一下,尽量变成筛子里比较大的颗粒,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无不可。

就怕这个过程倒过来,想要通过刷题刷书,来获得高能。本末倒置不说,这个美好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呀。

任何时候,都应该把能力的增长,放在前面。多做些题,就相当于锦上添的那些花,会让这一批锦价值更高。

可是如果,这一匹布压根就不是锦,而是粗麻布,在上面绣再多的花它也变不了锦呀不是嘛?

引我深思。育儿路上时时是坑,处处是坑,一不小心就可能误入歧途。

通讯方便,资讯发达的同时,也在大大考验着作为家长的眼界和辨别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育儿路上,所幸有你。感谢彭彭!


庆淑原创,灵感来自于【香知悦读俱乐部】听书,彭彭带读《书语者》。

《书语者》Day1:是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我是【庆淑】,愿与您一起读书~感怀~养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语者》Day1:是题“被”做完了,还是孩子学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hm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