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台湾同性恋法案通过,规定年满18岁的同性伴侣可成立同性婚姻关系,并享有继承财产与收养有血缘的子女的权利,于5月24日施行。第55届金马奖,《谁先爱上他的》获得最佳剧情片奖。但我们都知道,社会或政治的意识形态转变并不代表普罗大众能够全情接受。父母的子女如果已婚已育,很多人也许也能义正言辞地表示可以接受同性婚姻,但万一哪天自己的孩子真的离婚,抛家弃子,说自己其实爱得是同性呢?我们要意识到一点,真正的接受,是允许这件事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
刘三莲就没有想过这件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向不恩爱的丈夫宋正远突然告诉她其实自己其实是个同志,并搬出家中,不久后丈夫亡故,保险的受益人不是她。她以为自己是最痛苦的那个人,哪里知道那个抛弃他的人和她生的儿子,一心也只想离开她。当然他还想知道,父亲为什么真的离开他,他怎么死了,他爱这个人,他为什么爱这个人。于是,为了躲避刘三莲,他住进了乱糟糟的“继父”阿杰家里。
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把那个主题说出来,观众们也一目了然,“爱”和“谅解”是两个极其古老的话题,我怀疑它们常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是因为世上很少有爱,世上也很少有谅解。世界不是超级英雄电影,爱拯救不了世界。那《谁先爱上他的》为什么不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因为我觉得大家都弄错了。它的主题不是爱和谅解,而是“无能为力怎么办?”以及“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好处是,电影总是可以给出答案,而生活从来都没有答案。
爱情片里我总是比较喜欢同性的片子,以前我总是以此自嘲,后来我才明白,同性的爱情片中少了一种理所当然,少了一些生殖欲望,从我们理所当然的社会规则的眼神里跳出来后,我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爱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如此不同,所以想要爱一个人,得跨越心间的千山万水,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才能踏上爱一个人的征途。
电影里宋正远给还活着的人留下了一大堆难题,一大堆对成年人来说仍然很难的题。原谅常常是被无能为力包围的人不得不走的路,而爱是那个需要被亲自凿制的出口。
豆瓣上有不少通过这部电影讨论妇女权益的,毕竟故事的悲剧性是以懦弱的宋正远为开端的,如果当初他没有骗婚,后面这一系列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但是,看到有观众大骂他是渣男的,我也多少觉得有点啼笑皆非。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少道德的批判,可是社会问题已经在那里了,你甩他一耳巴子问题也不会被解决。同性恋不会变“正常”,同妻们也不会因此而解脱。而这一整部电影所在讨论的一个真实的困境就是”如果这件事解决不了,所有深陷泥潭里的人都只剩下无能为力,该怎么办?“
电影里给出的答案是原谅,这是个有点轻飘飘的答案。因为原谅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和爱一样。它毕竟不是一句咒语,在说出来的瞬间就让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而那些义愤填膺的观众,不过是因为,电影里看似不切实际的和解,衬托得冰冷的现实更加无能为力,放大了他们内心的虚弱,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愤怒暴躁。
但这不正式所有文艺作品想要做的事情吗?所有的文字,影片,音乐都在试图滋养每个人内心的血肉和勇气,这世界上还有人在希冀原谅,宽容,解开束缚。尤其是今天,我们的电视台仍然将”同性恋“改成”特殊人群“,将《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同性恋片段删减后再引进。在我们试图解决痛苦之前,首先是痛苦能够被呈现出来,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稳定和发展,去掩盖一些已经存在的事实。
PS. 只要是感情就会有矛盾,同性的感情里也会有欺骗,背叛,伤害,同样异性恋里也同样有乱交,艾滋病。并不是有朝一日异性同性平权了,这些问题就会消失。至少他们应该去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权利。
并且,这真的只是性取向的问题吗?异性之间的情感纠结,道德困境,哪种爱不是翻山越岭来拥抱你?如果你真的想要理解他人,或者想要他人来靠近你。不如试着去感受,如果有一天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要怎么办?你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办?
并且,我很抱歉我对片源这件事无能为力,但我知道一定还会有普罗米修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