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位32岁英国IT工程师steven在马尼拉出差时,在下榻的住所被无情枪杀。住在隔壁间的同事险些被错认误杀,因此记住了凶手的模样。
经过死者母亲两年锲而不舍深入调查追踪调查,终于找到了能证明凶手是自己的儿媳Evelyn指使。为了得到丈夫的遗产,她和情人策划了这场谋杀。

这部2016年上映的真实案件纪录片《A murder in the family 家中的谋杀》就是一部三观不合婚姻造成恶果的极端型案例。
Steven和Evelyn无论从成长经历、教育程度、认知水平等都是处于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
1、成长背景天差地别
Steven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业有成、事业顺遂。
Evelyn出生在菲律宾偏远的小岛,岛上无电无自来水,孩子们食不果腹,从未读过书,女孩最大的梦想就是嫁个有钱人帮助自己和家人摆脱贫穷。
2、两人结合各取所需
Steven 对妻子一见钟情,把她从贫民窟中拯救出来,视其为公主,宠爱有加。他给她零用钱,寄钱给她的家人,成了她的庇护神。这让年轻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和自信。
Evelyn则美梦成真,再也无需在灯红酒绿中出卖身体、摇身一变成了富家太太,成了同龄人中的“幸运儿”。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妻子Evelyn还停留在最底层的温饱和安全需求层次,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对她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害怕丈夫与自己离婚,失去已有的一切再回到贫困状态,她甚至可以不惜杀人夺财。
再看Steven,这个从小养尊处优的高材生从未有过温饱问题,他所寻找的是自我实现。他从拯救妻子、供养妻子的行为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和满足感。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三观完全不合,两人对自我需求的各取所需,根本无关爱情。
婚后两天的分歧与认知差距越来越明显,导致最后这对原先的郎才女貌,婚后才几年功夫,一个死于非命、一个因罪入狱。
爱情也许不等于婚姻,但婚姻一定要有爱情。
婚姻不该是各取所需的方便,不该是相看两不厌的将就,而应是三观契合,同屏共振,越看越入眼的香醇。
虽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说明了三观合的重要。遇见三观合、同频共振的人确实不容易。在寻找的路上,我们只能不断提升自身,让自己站得更高,更多选择,也看得更远更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