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陷阱”的赋予
遇见“写情绪的文案”——在文章里,提出了“思维陷阱”的概念…
即:引发大多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烦躁、焦躁等的,并非是“事件本身”,或我们的遭遇——而是当我们面对、承受事件与遭遇后的“解读”与“与之同步发生在内心的各种假设与放大”…
想起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讲小和尚与师傅一起云游,当遇见一条河流时,师傅发现一位女施主正在河边“踌躇”,便帮助女施主,背着她过了河…
两人又行进了很远——小和尚忍不住问师傅:说“佛门有色戒”,师傅,您刚刚怎么可以背女施主,过河!
师傅告诉小徒弟,那只是举手之劳地助人为乐——况且过了河,“我”已经放下了女施主。
而“你”,却把这件“小事”一直放在心上,“背负着它”,走了那么远的路!
故事里的那个小和尚,是不是有点像是那个遭遇了某件事,某个人后——一直在心里反复“念到”,逐渐形成为“执念”的那个自我呢…
在遇见的文案里“写了很多个需要“放下的自我””——虽然文案里用了“极端化的词汇”…
我觉得:其实这方面“情绪方面的文案”——很多“大家”都有涉猎与精辟的阐述。
也许归纳一下——就是“接纳真实,可能并不怎么完美,却完整的自我”,懂得“允许”和“放下”的魅力…
而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是期许“自我”可以活在当下,把眼光向前看,并且感受“当下的收获、价值与赋予”…
而不是把“不能想明白的事儿与遇见”反复琢磨、发酵,成为了内心害怕、恐惧与想要“逃避”的“执念”!
许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