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可是落实到实际的阅读中,却常常出现读不懂,读不下去的问题。
这就好像守着一堆宝藏,但是却没有进入宝藏的钥匙,想入而不得法门,这是非常遗憾的。
那么怎么进行文本细读,从而拿到破解宝藏之门的钥匙呢?
读文学作品,具体要解决的就是写了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形象,还要理解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的过程中运用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作家写作的过程中,哪些资源被动用,被参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以下的文本细读的方法。
一,文学与人生经验互相参证、交流。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文学的时候,当我们在主人公的身上投射了自己大量的人生经验和感情时,就是我们最满足,最动情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后的人生长河中,提起这部作品,也还是能够映象深刻。
二,既要“读入”也要“读出”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读死书,读死书。既要读入自己的人生经验,也要从书本当中抬起头来张开双眼。不要在社会和书本之间制造人为的割裂。就像俄国诗人E.A.巴拉丁斯基在《歌德之死》一诗中颂扬歌德所写到——能看懂布满星辰的书卷/能同海浪进行对话。
三,耐心,安心,反复的文本阅读。
没用什么武林秘籍,金针度人。真正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读不懂吗?没有关系,一遍不懂我们就读第二遍,二遍不懂读第三遍……然后你会忽然在某个神秘的时刻,文本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就跳入了你的深深的脑海里。
四,敞开自己的心灵,虚位以待。
虚心就是心虚,把你的大脑空出来,对你的心灵,对你的大脑做一点减负的工作,做一点打扫抽屉的工作。
“坐忘”,“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石油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麻醉或满足,然后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隐晦的表达不是因为为了隐晦而隐晦,而是能够明确表达的时候明确表达,不能明确表达的时候才隐晦表达。
四,以一颗“白心”去承接、感悟文学作品复杂的审美机理。
不能让对事务的编派,说教遮盖了事物本身,变成了一种自然的心理认同。什么是艺术?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让人去感受事物,就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石头现示出石头的质感。
文学就是让读者在本源的意义上恢复对词语朴素、独特的感受。
文学作者应该有一种初次勘察事物的特性,他不让某种观念、意见、书籍,插在自己与事务之间,他的天性未受偏见的污染,它永远保留着看事物的新鲜的第一眼。
五,从核心意象、物象入手。
当一个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个意象、物象的时候,我们应该从核心的意象、物象入手,展开研究,从而达到对文本的解读。
六,寻找经典和缝隙
从文本引用的经典中来解读文本。
(根据复旦大学金理老师的《中国当代小说选读》课整理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