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欢喜老师,见信好。
我今年十六岁,是一名视障女孩,这三年来,也在双重诊断的陪伴下摸索前行——新乡某院的诊断是双相情感障碍,汤阴某院的诊断则带有情绪与品行混合的特征,医生曾解释说,这接近于边缘性人格的表现。
因为状态一直不稳,我已经在家休息了近两年,没能继续上学,也没有工作。这段时间里,我曾试图用错误的方式安抚自己,走过药物滥用的弯路,现在正一步一步努力回到正轨。
我心里始终藏着一个愿望:希望等自己真正准备好之后,也许在明年九月,能去学按摩或针灸,靠一技之长重新站起来。可有时也会不安——停摆的两年、复杂的情绪、并不清晰的未来,我不知道这样的等待是否值得,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
所以想真心请教您:对我而言,“先静心养病,把恢复身心稳定作为第一目标,之后再系统学习职业技能”这样的节奏是否恰当? 在这样一个看似“停滞”实则关键的阶段,我该如何既温柔地对待自己,又不放弃对未来的准备?
谢谢您愿意听我说这些。期待您的回音。
答:
你的节奏是对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第一重要的。我从来反对剥夺孩子的休息、锻炼与娱乐时间,无穷尽地用于学习上的“军备竞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更大可能是片面的、单调的、孤立的、悲观的、病态的、无趣的、无生命力的。对家庭、对国家,都是饮鸩止渴。
当身心出现危机,需要休息两年,有什么不可以?休息了两年,你也才16岁。明年再出发,你也才17岁。人还小时,两三年很漫长,16岁比14岁大了很多。到你33岁时,和30岁比,区别就极小了。到你103岁——按现在的预期寿命,你们这代人很大比例能活到那个年纪——和100岁的比,没有任何区别了。风物长宜放眼量,用100年的时间观看,当下很多大事,都变成了小事、无事。遇见难关,要告诉自己,不着急,我有100年,一定能过关。
当下无解的事,只要我有生命等,未来的技术突破就能化解。比如视障听障,随着脑机技术的成熟,应该可以解决。生命最大的本事,就是活着,活着才有无限的未来,这就是愚公移山。
再说了,养病不是浪费时间。各种各样的疾病,都不是人想要的。但是,它总会降临到人身上。在病中体验过无力、无助、悲伤、绝望、恐惧,反而帮助我们生出力量、希望、韧性、乐观。只要我们没有被疾病拉断,我们还活着,那么,它拉得越狠,我们的获得的反弹力也就越大。人只有在大风大浪中才能成长越来。病就是大风大浪的一种。
你病得这么辛苦,还走过药物滥用的弯路,但你都走出来了,现在开始规划自己养活自己的未来,这足以证明这两年的价值,你已经脱胎换骨。人一辈子要出生两次,一是父母生我们,二是我们自己生自己,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确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怨天,不尤人。这个第二次,一般出现在三四十岁,但你在16岁就做得不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