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
她最为人知的身份是钱钟书的夫人,可她更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她最畅销的是《我们仨》,可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最著名的非《堂吉诃德》莫属,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等。
很多人初识杨绛先生,是通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而我却是通过“民国八卦”,绝代芳华的女子们在动荡的年代或演绎着缠绵悱恻的爱情,或演绎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摄人心魂的容颜,惊心动魄的一生。
有人说:“相比林徽因的端肃,张爱玲的冷傲,陆小曼的风致,萧红的悲苦,谢婉莹的恬淡,丁玲的复杂,杨绛的名气与特质,其实始终不曾过于耀目。”可杨绛相比这些才女,绝对是将生活过得最幸福的,将人生看得最明白的。
读书便要潜心一致
杨绛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是当时十分著名的律师,考过学、留过洋、从过政,为人刚正不阿,著有《名学》、《逻辑学》流传后世。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闲暇时很喜欢读书。
父母的爱是一座城,庇护着小小的杨绛学着做人、做学问。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哪怕文革的时候被批判“读书追求精神享受”,也从未让她放下书本。
对于读书,杨绛曾经给出这样的定义: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反观我们读书,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的潜心一致?
从读书目的来看,喊了多少年的要读有用的书,可是何为有用、何为无用?
读书的时候,为了作文拿高分,读了一堆作文选,从小就开始研习高分套路;为了巧用名人名言,每本名著就读最可能考到的几章、背诵考点最多的几段。这在当时看似是有用的,却也酿下了苦果,想引用的时候,要么想不起有这段,要么想起了却记不清它的轮廓。
现在,读的书更加是“精挑细选”,不能立马学到专业内容的,不读;不能即刻形成输出的,不读;不能立马理解运用的,不读。。。。。。
读书前,总想着,这本书能不能给我写作带来灵感,那本书能不能让我在工作中有用一下,看似是我对书有了选择,其实是书排挤了我。殊不知,有的被我排除在外的书,其实我根本读不懂、读不下去、读不通透。
在读的质量上,也是要求日益降低,书单列了一长串,电子书囤了几个G,看的推文都是XX天读了XX本书类。一味的追求数量,享受翻完一本书的快感,可忽视了看完书的启发和收获。不可否认,有的人读书快,同时吸收也快,输出更快。可,我不是,读快了只会让我机械的重复翻书动作,却不能在脑海里带来任何有效的摄入,读了十本书,脑子里还是空空如前。
套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便要潜心一致,用心去感受、用头脑去分析、用生活去感悟,哪有那么多的有用无用,坚持,读书,就好。
婚姻就是相濡以沫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一文中,毫不避讳的写道: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为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其实我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他家是旧式人家,重男轻女。女儿虽宝贝,却不如男儿重要。女儿闺中待字,知书识礼就行。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并重,女儿和男儿一般培养,婚姻自主,职业自主。而钱钟书家呢,他两个弟弟,婚姻都由父亲做主,职业也由父亲选择。
可就是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两人,却结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伉俪。
因为她懂钱钟书,钱钟书也懂她,所谓美好的婚姻,都是建立在“懂”字上的。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他的痴气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这个钱钟书成了他父亲一辈子担心的儿子,而我这种“洋盘媳妇”,在钱家是不合适的。
但是在日寇侵华,钱家整个大家庭挤居上海时,我们夫妇在钱家同甘苦、共患难的岁月,使我这“洋盘媳妇”赢得我公公称赞“安贫乐道”;而他问我婆婆,他身后她愿跟谁同住,答:“季康。”这是我婆婆给我的莫大荣誉,值得我吹个大牛啊!”
她懂他,所以在女儿钱瑗过世后,悲痛的她迅速坚强起来,因为另一家医院还有同样很需要自己的丈夫。弥留之际的每一天,她都在鼓励钱钟书,要坚强。怕钱老经受不了失去爱女的打击,她装作阿圆还很好,每天作为传话员,还读阿圆写的文章给钱钟书听。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杨绛曾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还有很多事需要处理,时间很紧张,她生怕做不完。
钱钟书有很多手稿,被放在抽屉里、柜子里、箱子里、麻袋里、书桌上,零零散散,跟着他们辗转多地。很多人来电话,想要出版钱钟书的东西,但是钱钟书坚持要自己审过才行。现在钱钟书走了,这个工作杨绛就接了过来,她自称是"钱办主任"。这些稿子有些因为颠沛流离已经破碎,她就一点点地拼起来,粘好,然后装订起来,重新审一遍。很多手稿字迹已经模糊,杨绛就凭着自己对钱钟书的了解,一点点复原着,因为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一段时间杨绛常常失眠,怕来不及做完这些事,愧对了钱钟书。
经过杨绛后期的整理,共有外文笔记一百七十八册,总计三万四千页;中文笔记三万多页;"日札"二十三册,两千多页,加起来共有四十卷之多,这其中杨绛倾注的精力可想而知。
这,才是夫妻,才是婚姻。
五一期间,在地铁上看到一对上海老夫妻在逗弄邻座的一个小娃娃,感慨的对抱着小娃的奶奶说:我们真是羡慕你啊,我也想抱孙子哟,可是我儿子三十多岁了,就是不肯结婚,我们老两口都要愁死了。
恐婚也好?单身主义也罢?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现代人结婚,考虑太多,这是慎重,也是多虑。是不是门当户对?是不是强强联合?拜金女和凤凰男的故事好像一棍子打死了所有家境不好的男男女女。
可是,婚姻并不只是单纯的1+1,而是两个灵魂的结合,两种生活习性的碰撞。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也许没那么多你侬我侬,没那么多么么哒和亲亲抱抱,却多了一份相濡以沫和天长地久。
第一次看到杨绛先生的照片,是她年轻时的一张全家福,并不觉得她是个美人模子,在清秀的钱钟书旁边,还略显老气。
生活的磨砺、岁月的沉淀,让她自得一份聪明温婉的成熟、宠辱不惊的淡定。
钱钟书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周国平点评她: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她也是港媒最后一位称为“先生”的女性。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