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四)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四)

作者: 梁老师素养课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0:55 被阅读0次

我们在第二篇中讲到:“责任感使我们明确,追求人生目标的用意是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快乐,而不是伤害他人和自己。如果我们想快乐,就创造条件让他人快乐。如果我们想最终免于痛苦,就不要伤害他人。这便构成慈悲(佛教称给予人们安乐叫慈,拔除人们痛苦叫悲。)”

在此提及“慈悲”,是“四无量心”的基础;而“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大乘佛教徒(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指拥有无比完全的智慧、觉悟),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希阿荣堪布说道:“在轮回里流连日久、被贪嗔痴慢疑训练有素的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相当困难。不过,我们还是要发愿,哪怕不是十分的诚心甚至带着疑虑,也还是要表达自己的这个愿望。为什么?因为我们具有极强可塑性,是可以通过训练激发出菩提心的。”

将“慈悲”两字拆开来理解,什么是“慈”心?就是“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即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关爱之情。我们须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对一般人而言,一开始就要做到毫无偏见、平等地关爱众生相当、相当的困难。通常从为自己发愿开始修行,即愿自己快乐,然后满怀快乐,逐步将善意带给挚爱、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直至一切众生。

其中,为憎恶的人发愿尤其艰难。所以欲修此项,须等自己已经习惯善待很多人之后,再进一步挑战自我的极限。

我们从最初的不能善待自己到善待陌生人,心量(胸怀)在不断扩大。随着持续修行,在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对着干的人、令我们心生厌恶的人时,我们可以去尝试体念他们的烦恼,从而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

如同我在“对顺应天意的理解”一文中阐述的见解:“我们还要有同情心。很多人之所以会犯所谓‘错误’,是因为他们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负面的,他们未能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无法明智地判断事物的对错好坏,不停地被贪、嗔、痴三毒所侵。他们本性中的善良和公正被恶念玷污,他们的心灵无法得到安宁。对待他们,我们无须跟别人一样谩骂憎恨。我们应对他们所犯的错误本身感到憎恶,心怀慈悲之心。”

与憎恶之人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都源于我执,即自我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当检视的是自己——扪心自问在当时究竟因执迷于什么事物,才会落得如此痛苦而心生憎恶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我们憎恶的人是我们的老师啊!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著在哪里,给予我们最真实、最即时的反馈。

一旦我们学着放下执著、敞开胸怀面对这些以怨敌形象出现的老师时,无论目前的感觉多么糟糕、多么令人难以接受,最终都会真诚地希望他们快乐。倘若没有他们,我们如何进一步超越自己的慈爱之心?修行就是不断超越内心的过程。

什么是“悲”心?就是“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即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

去经验痛苦,既不表示甘之如饴(甘愿接受痛苦而不想摆脱),也不表示习得性无助(想摆脱但认为自己注定无法摆脱),而是强调对痛苦的觉知、体会。相较慈心,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

痛苦让我们放下傲慢,放下对掌控感的执著,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人本就是非常脆弱的)。透过它,我们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感伤……很多人会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他们试图消除脆弱感,以生硬冷漠的态度和残忍无良的行为来保护自己、对抗外界。殊不知这样会更加充满憎恶、变得痛苦。

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别人痛苦(采取攻击行为或生硬冷漠),也不是让自己免受痛苦(夜夜笙歌麻醉意志),这些都是对无常的抗拒,只能使我们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一直伤害自己和他人,变成“无良症患者”,与真正的修行渐行渐远。

脆弱无法消除。一切无我、诸行无常,因此我们须修炼内心,学着以开放的胸怀去觉知痛苦,而不是去抵触它。悲心的训练便是遵循如此:因悲悯自己(体会到自身的脆弱)而悲悯他人(体会到众生的脆弱)。

悲心的基础是平等。如果有上下、卑贱之分,便无法完全体悟万物同源的那份亲情。有些人一时境况不错,于是他们将慈善视作为护佑自己的法宝,去可怜那些境况不佳的人,内心自以为高高在上。这非但是错误的发心,而且他们也误解了慈善的本意(慈善是心怀对众生、包括自己的悲悯,施以仁爱的事业。)造成的后果可能是给对方造成新的伤害。

其实,人处困境中时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等沟通。所以我们发悲心时要有沟通的强烈愿望。我们做的不是施与,而是理解、尊重、分享。

此处我联想到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的《非暴力沟通》一书,其中举到一则经典案例:作为美国人的他竟然敢去巴勒斯坦进行演讲!要知道巴勒斯坦人是非常恨美国人的。但是卢森堡博士冒着潜在生命危险,来到这里进行演讲。当现场有人发现他的身份并怒吼斥责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以同理心倾听对方的需求并与之展开了非暴力沟通。课程结束后,对方竟然邀请卢森堡博士到家中做客!这件事简直不可思议。

这则案例反映了以开放的心胸去经验、觉知别人的痛苦对于沟通的重要性。这需要勇气,包括两层含义——1、不否认痛苦的事实;2、以谦卑的姿态与对方共同分担痛苦。

当然,谦卑到任人践踏也是不可取的。把自己放得太高或太低都无法实现顺利的沟通。慈悲是真心希望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远离痛苦,有时一味退让只会助长他人的侵略性和执著,却不能使他们快乐或免于痛苦。所以平等地沟通、平和地觉知才是中庸之道。

那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修行“慈悲”之法?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比如在自己感到愤恨时,先安静片刻专注于内心的感受,看到那个满腔怒火的自己,然后深深地吸气,把压抑、不满等不适感吸进来,呼气时把轻松和旺盛的精力送出去。有点类似我在《正念的力量》一文中提到的呼吸训练方法。不仅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为他人(众生)修这个法。

相关文章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四)

    我们在第二篇中讲到:“责任感使我们明确,追求人生目标的用意是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快乐,而不是伤害他人和自己。如果我们...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一)

    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寻求解脱。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五)

    上一篇我们主要讲述慈、悲。四无量心分别是:慈、悲、喜、舍,因此本篇主要讲述喜、舍。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气度、胸怀逐...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三)

    我们在第一篇中讲到: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寻求解脱。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二)

    上篇我们讲到“诸行无常”的含义是: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对无常有着错误的认识,表现为企图...

  • 观察日记:思维佛法僧的内容

    今天读《佛法基础导读》中四不坏净佛法僧戒的内容,重点读佛法僧这一块,对佛法僧有了更多一些的理解。 ...

  • 心性之学,不得不学

    佛法的学习总会遇到很多的争议,但是我觉得如果不学习一些佛法,在研究“心”的学问中是一大缺失和不完整的,包括学习心理...

  • 冲动是魔鬼

    在这个时代学习佛法,非常需要冷静和理性。不然一定会出现很多学佛的障碍。 有时候,我们去看一些佛法论坛,或者佛法的Q...

  • “依经不依论”邪说

    认真学习过佛法的人都知道,在佛陀经典的开示中,有一个判断讲法者所说法正邪的准绳——佛法「四依四不依」律。 依法不依...

  • 学习佛法的四个原则

    在b站上面看南禅七日,有一个莫大的好处在于它没有广告,因此看起来会比较的舒畅。南怀瑾先生在开篇提到,学习佛法,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rh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