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五)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五)

作者: 梁老师素养课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1:06 被阅读0次

上一篇我们主要讲述慈、悲。四无量心分别是:慈、悲、喜、舍,因此本篇主要讲述喜、舍。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气度、胸怀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

对自己感恩是指感念自己所受的福报。即对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满心欢喜——包括呼吸、观察、聆听、冥想、写字、走路、阅读……一切能看到、能听到、能闻到、能想到、能触摸到、能感受到的,都要心存感恩。

可是人们往往无法理解那种无所希求的欢喜,无法做到感恩。许多人不仅渴望及时满足,而且总是处于不停地追逐中。如同我在《论意志》一文中写道:“对意志失控的表现在于:当我们有能力去追求一件力所能及的东西并投入精力的时候,却热衷于追求更多的东西;亦或是追求那些力所不及的东西。于是,我们就会被这些东西束缚,变得沮丧和痛苦。”此属满足感缺乏症,也即执念。

对他们来说,喜乐是个陌生的东西。他们总认为:“如果……那样就好了!”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殊不知通过一味追求改变外部环境,以期获得快乐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那就好比往漏水的破桶里装水,用错了方法,白花了力气。

以职场为例,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克里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中讲道:“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重点放在努力获得职业成功的有形陷阱里。拿更高的薪水、得到更有声望的头衔、有环境更好的办公室,这些都是朋友和家人能够看得见的标志,标志我们职业上‘成功了’。但是一旦你发现自己关注的是工作中的有形部分,你就是在冒险了,如同追逐海市蜃楼。如果你把下一次加薪变成最终让你快乐的原因,那么这就是一种无望的追逐了。”

这段话也从侧面反映:快乐向内求、成功向内求的重要性。这正是修喜乐之法对我们的要求——快乐源自内心的平和以及对生活每一刻的觉知。

身处充斥繁华盛景、浮躁散乱的大都市中,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平和而专注地做事,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少了很多优雅和从容。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对他人随喜是指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只有开始随喜这项修炼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多么容易被激发。

随喜的修炼必须像训练慈悲心那样,有步骤地逐渐扩大。是从亲近的人开始还是从陌生人开始并不重要,第一步关键是找到最容易把“真为你高兴”说出口的对象。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人更容易嫉妒近在身旁的人,而对漠不相干或远离自己的人是否比自己过得好没有太大反应;有人恰好相反,随喜亲友不成问题,却见不得其他人走好运。

嫉妒心是分离幻觉的产物。它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刻意看不见别人的优点,深受思维局限困扰,执迷于表象,并让我们的内心备受煎熬和痛苦——这不正常,我觉得他不应该过得比我好!他曾经伤害过我,怎么可能还有人喜欢他?!我搞不懂他有什么资格坐上那个位置?!……

然而放大格局看,人和人之间彼此互赖共存,愿众生离苦得乐应成为我们的发心。这些被嫉妒、贪婪等情绪主宰的人们为了延续自认为的生活方式,不惜采取攻击、诋毁、谩骂等各种伤害他人的方式,不仅如此,他们还破坏自然环境,最终对谁都没有好处。

嫉妒感总能伪装成其他情绪,比如怨恨、恐惧、忧愁、焦虑、冷漠……并通过外部行为显露。这些行为可能是选择离你而去、可能是恶意竞争亦或是泼冷水。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受嫉妒感欺骗而丧失理智。希阿荣堪布说道:“你力求冷静和客观,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随喜赞叹某人。我们的委屈和失落也许不过是嫉妒心在起作用。嫉妒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执著。”

嫉妒虽善于伪装却易被看破。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是因为潜意识里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这是自卑和自尊心理在起作用。因此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的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的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所以嫉妒就像一盏窥探自己内心某处匮乏的探照灯。而这一点,是很容易被自己通过修炼觉察到的。

随喜的修炼,须让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著,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学会欣赏别人的功德。

比如在心生怨恨时,对自己说:“看!我又在怨恨别人了,这多么荒唐啊。不就是因为我嫉妒他取得的成就吗?既然我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应该替他高兴才是啊!”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快乐,就要发愿别人过得快乐,并积极帮助别人获得快乐。

慈、悲、喜三心固然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以舍心来去除一切烦恼、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舍”即平等的含义。舍无量心,即如上三心(慈、悲、喜)亦不执著。舍弃执著、舍弃分别(指根据事物的表面,包括善恶美丑、贫富贵贱等,有区别地对待)的观念而平等对待之,故又名等心。

能平等对待是因为心量够大。希阿荣博堪布提到:“大乘修行人不会为了显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为内心足够开放,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见往往超越了人我、亲疏、好恶,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

“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也是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唯舍,才能容纳异己;唯舍,才能心包太虚(形容心量包容世界);唯舍,才能自由自在。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拼命索取,而不知道回头静心反省;只拼命去追求有形有相的事物(向外求),而忽略了心内精神世界的充盈(向内求)。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执著,舍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并非各个独立,而是浑然一体的。慈悲、欢喜若非以舍心为基础,则不够清净,不是无量心。所谓无量,是指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无边无际、无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舍心中若没有慈悲、欢喜,就变成了冷漠和无动于衷。因此四无量心是彼此涵盖、融会贯通的。

相关文章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五)

    上一篇我们主要讲述慈、悲。四无量心分别是:慈、悲、喜、舍,因此本篇主要讲述喜、舍。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气度、胸怀逐...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一)

    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寻求解脱。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四)

    我们在第二篇中讲到:“责任感使我们明确,追求人生目标的用意是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快乐,而不是伤害他人和自己。如果我们...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三)

    我们在第一篇中讲到: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寻求解脱。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

  • 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二)

    上篇我们讲到“诸行无常”的含义是: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对无常有着错误的认识,表现为企图...

  • 心性之学,不得不学

    佛法的学习总会遇到很多的争议,但是我觉得如果不学习一些佛法,在研究“心”的学问中是一大缺失和不完整的,包括学习心理...

  • 冲动是魔鬼

    在这个时代学习佛法,非常需要冷静和理性。不然一定会出现很多学佛的障碍。 有时候,我们去看一些佛法论坛,或者佛法的Q...

  • 五蕴无常观照-突破生命格局

    在学习了佛法的基础概念,有了对“佛法僧”,“择法眼”,“择师眼”,“五戒”,“皈依“,“身出家,心出家,以及身心出...

  • 东开学经记——前言

    前言 有缘您好,感恩您的阅读,想记录一些学习佛经的感悟,粗知略见,多有不足,敬请谅解。 尤其是涉及佛法的地方,佛法...

  • 学习佛法心得 • 为什么学习佛法?

    “你谁呀?哪旮瘩?噶哈?”如果在东北听到这样的对话,估计快打起来了。但是,把主语换成“我”,这就是哲学终极三问。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佛法的一些感受(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oy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