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再次做手擀面。
上次做大概还是上小学或中学的时候吧。
那时怎么都和不好面,面总是那么不听话,不够均匀,不够光滑。
现在和面说要“三光”,我那时真是一个也不光啊。
切的面条也是粗的粗,细的细。
有一次还切到了手。左手大拇指,流了不少血,现在伤疤还在。
等伤口快长好的时候,被爹看见了,一问,菜刀切的。
——那得打破伤风!
非得我把弄到医院。大夫给我打针,然后残忍地把我那快长好的伤疤给挑开了。
啊 ~真是残忍啊。
一晃好多年没做,一来手艺不行,二来市场里卖手擀面,粗的细的都有,买着多方便啊。
今年忽然想做了。
翻出比较火的几个教学视频,观摩了一遍,然后就动手了。
一动手,马上发现以前为什么老和不好面,那是因为没有给面和水足够的时间去融合,就是醒发。
粗略揉好面团之后,一定要静置醒发一会儿,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的。即使是做手擀面不需要发酵,也要醒发。
在那短短的二十分钟里,水和面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互相浸润,融合,接纳,最终真正的合二为一。
手擀面的面要硬一些,就是水要少一些,大概10:3~10:3.5之间,加一丢丢盐,还可以加个鸡蛋。
水放少些,面条很筋道,配上鸡蛋酱或者肉酱,夏天吃起来非常爽口。
小时候家里还经常煮挂面,也是夏天吃。
煮好的挂面放进井水里过一下,捞出来,配上用家里大酱炸的鸡蛋酱,真好吃。
母亲还喜欢做葱油饼。
那时父母是老师,每个月定额发细粮,大米白面,用自行车驮回家。
母亲经常烙饼。上小学二年级时,母亲是班主任。
上完上午第二节课,她会问我要不要吃饼,我会说要吃,她便笑眯眯地去办公室取来给我。
当时没感觉,现在想起来,班里的其他同学估计都羡慕死了。
母亲不擅长做发面的面食,蒸馒头老是发不起来。
那时没有酵母,只能用面碱。母亲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门技术,导致蒸出来的馒头颜色发暗,劲道弹牙,就是个死面疙瘩。
后来我去表姐家做客,表姐用大锅烙饼,手托大饼使劲往锅边上摔。
我惊到了,问她这是这是干啥?
表姐说,摔了分层好吃。
这招我妈不会,我到现在也没学会。
今年夏天我还学会了做白面玉米两合面发糕。
白面玉米面掺和起来,我经常用500g面,3:2的比例,可以加个鸡蛋,加30g食盐,加5g酵母,先用筷子划拉均匀些。
加温水300g,面水比例是5:3(就是10:6,而手擀面是10:3)。
不能加热水,会把酵母烫得失去发面的功能。
用筷子搅一会儿,这时是比较稠的面糊。
做发糕就这点好,不用上手和面。
搅合好之后盖好,醒发40分钟大概,这时已经发大了,然后再搅一搅,倒到屉布上。
手蘸凉水,把面糊铺平,事先泡好的大枣去核后均匀地铺开到上面,盖好盖子,醒发10分钟,开火蒸30~40分钟。
蒸好后等10分钟再揭锅,发糕切块,就可以吃了。
这个玉米发糕是公公的最爱。
以前他自己蒸玉米饼,很硬,生病后我接手了,他说,比他蒸的好吃。
我还做了次列巴。
面有些发过了,蒸出来有些塌陷,不够饱满。
但是嚼起来很香,抗饿。
别的方面没太多长进,学这个也挺好的,至少想吃什么,自己能做出来,饿不着。
还有一个感悟,就是过犹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