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小时候很喜欢的电视剧角色突然变成了网络上一个个富有争议的形象,甚至是“白莲花”、“圣母”、“心机”等等这些在现在看来是极具贬义的词语。
比如,我小时候跟着爸妈看的《还珠格格》,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尔康,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高富帅”这类词语,但是在我心里,尔康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优秀的代名词。甚至直到现在,我始终都认为,这个角色没有什么槽点,他理性睿智,对爱情专一,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对朋友讲义 气……
尔康: “ 我问你,你的先父是不是有反清思想?”
箫剑: “如果有,他就该死吗?”
尔康: “并不是,我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会迎来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时代,但不是现在。文字狱的牺牲者,是这个时代前进的殉难者。”
但是现在尔康变成了所谓的“心机boy”,小燕子的天真疯癫被人说成是无理取闹、不识大体,甚至连紫薇的温婉善良都被说成了“白莲花”、“圣母”等。
心智渐开,世事渐杂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比如《宫心计》里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的刘三好,在我长大后也被人说成“圣母”、“要不是主角光环她早下线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心智渐开,世事渐杂
当然还有很多例子,也有一些小时候以为的反派长大后反而收获了更多的理解,比如《神话》中的赵高,比如《还珠格格》里的皇后和容嬷嬷,比如《宫心计》里的姚金玲……
心智渐开,世事渐杂
心智渐开,世事渐杂
心智渐开,世事渐杂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对一个角色的理解可以反差如此之大,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角色没变,剧情没变,人设没变,变的是我们。其实,只是我们长大了……
心智渐开,世事渐杂。 ——《万物生长》
我们的世界不再非黑即白,随着一点点成长,我们逐渐洞悉世界的光彩与黑暗,经历了幸福却也看到了世故与无奈。我们有了规则意识,开始贴近生活实际,开始适应这个世界。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
我们开始学着理解,开始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甚至开始将利益、价值等各种因素考虑进去。其实对电视剧中角色看法的改变不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罢了。
我们觉得尔康“心机”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了一些比较喜欢显示自己的人,而这种人又恰恰是我们性格中的对立面;我们觉得小燕子不识大体,是因为我们开始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开始服从社会规则;甚而,我们觉得《还珠格格》中描绘的“让我们红尘作伴,潇潇洒洒”不切实际,那或许是我们内心其实早有了答案:有些梦想注定只能是梦想……
我们理解赵高,理解金玲的坏,或许是因为他们的遭遇像极了成人世界中的你我……我们觉得紫薇、三好这类角色“圣母”,或许是因为我们也都曾经梦想成为这样善良的人,但是生活不是电视剧,它总有些曲折,我们离这种纯粹的品质有了一定的距离,所以才觉得不现实……
对于这种不可避免的成长,我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我自己只希望,长大后的我仍然可以努力带着一颗努力保持纯粹的心去看待这些事物,可以始终铭记小时候的情感……
心智渐开,世事渐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