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雨季,有幸来到浙江大学参加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浙大炎热湿润的空气中伴随着响亮的蝉鸣,在这儿我邂逅了几位明师,他们的课,如明灯,照亮了我教育前行的来路....
“教育应该是一种力量”,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定义。但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多数教育却只是一种负担,一种手段。如何找回教育本该有的尊严?如何实现教育本该有的意义?四位老师深刻而有趣的课程让我的思路渐渐明朗....
教育的力量想要得以充分发挥,首先需要满足边界、快乐、自由三个条件。
1.教育的边界
何谓边界?如何界定教育的边界?
我想,教育的边界应该是道德规范,而道德规范应该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之上。在《人性和道德》课上,阎亚军老师向我们呈清了人性利己的本质。并通过《历史的教训》中的引述,来告诉我们:“从历史的过程中...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并且这种本性从没有因为社会历史的更替而发生过变化。因此,教育的边界及规范要建立在对人性的尊重之上。我们的教育应该秉持两条边界:
1.合理的利己:合理的利己是指利己不损人。利己是人性的根本,也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利己不是可耻的行为,教育的作用应该是引导人学会通过利他来实现真正的利己。
2.合理的利他:合理的利他是指利他不损己。利他是我们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但我们同样要秉持的标准是——在常态下,推崇合理的利他,即利他不损己。并且让学生区分常态下和非常态下的利他行为。
这两条标准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秉持这两条基于人性的原则,我们的教育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培养虚伪主义者的温床。
2.教育之乐
学习本是一种获得的快乐,教学也本是一种给予的快乐。但为何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乐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力不从心?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修炼》课程上,谢伦波老师将古人几千年前的答案与我们重温——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记》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人是失于贪多务得,有人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人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则止。)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学记》
(今天的教师,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以上问题的存在,根本上是因为教学中失去了本该有的乐趣,那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教育的乐趣呢?
谢老师引用《论语》,启发了我们乐学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首先教师自己应该有自学自习,自得其乐的能力。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来正心、修身是根本。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提升做最好的自己,并且持续在学习中享受真正的乐趣,才能真正言传身教。一个不能体会学习乐趣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
第二阶段,“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教师一人自学的乐趣,远比不上与人分享共同学习的乐趣。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把学生当作朋友,启发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与学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各得其乐。
第三阶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学过程中,求同存异,聆听学生,静观其变,享受静待花开的快乐。学生不理解,我们应该耐心启发和倾听,理解学生的不知不懂,不生气。尊重并相信生命的发展,不强求,并给予足够的耐心。这才是教育的力量带给我们的终极快乐!
这里想起一段台湾著名语文教师的话:“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而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我告诉你,其实那已经是他这辈子想得最好的时候了。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让学生彼此之间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授课对象。学生如果不互为学习伙伴,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会想跟同桌、跟好朋友分享,只会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就只有累死。可是,正是我们塑造了这种文化,让小孩误认为,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师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
我想,教学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能把聪明好学的孩子变成精英;而在于能启发不得学习之法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乐趣,实现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孩子都以学为乐,成为终身学习者。我相信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都擅己所长,尽己所用,成己所乐,那便是为师最大的乐趣啊!
3、教育的自由
自由是创新的来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把已有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而是启发更多的人发现未知的真理、创造未曾有过的美,实现无中生有的财富。但如果我们的教育都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已知之上,学生只能相信生存法则,他们只能不断挣扎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中。无论他们将如何粉饰自己努力过关斩将、披荆斩棘的不易,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杀出的血路,不过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人资源占有的最大化,因为已有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无论我们怎样美化这样的教育,我们最终培养出的只可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贾少华老师《教学管理与教育保障—以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为例》的课程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贾老师曾作为义乌工商学院的校长,立足学生的就业发展,大胆改革创新,带领学生开辟了一条电商创业之路。他创造了一个教育界的神话,他在校的每一个学生,毕业前就实现了财富独立,创业成功。部分学生,毕业后资产就过亿,这些学生不但实现了个人财富最大化,也帮助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真正感动我的不是贾老师的英雄事迹,而是当他谈到教育时,他流露出的那一份勇敢的担当和心怀教育的责任感!
贾老师说:“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凡能教的都已存在,凡能教的都已发生,凡能教的都成为过去。”
“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
“创业人才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创新来源于教育中的自由。”
郑显理老师在《国学智慧与人文素养》课程中,通过经典的解读,让我找到了创新源于自由的有力证据。郑老师说:“《易经》的哲学思想中,初爻是表示混沌和无序,混沌的价值在于任何有序都来源于无序。因此在无序的状态中更容易创造出新的有序。相反,在有秩序约束的前提下,新的秩序更难被创造。”郑老师还以物理现象中熵值的变化做了例证。熵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而在物理现象中,一般气体的熵值大于液体的熵值,液体的熵值大于固体。但一般来讲, 同种物质能量,气体大于液体大于固体。一般情况,熵值越大,能量越大。由此证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系统相较一个整齐划一的系统,前者能量更大,变化更多,创新更容易得以实现。这就是自由的力量。
但要实现教育真正的力量,边界、快乐、自由归根结底终究还只是教育的力量得以发挥的外在土壤。而教育中真正的种子,还是人心。“世道在人心,欲救世道,先救人心。”我们的先师孔子周游列国,不就是只为了教化人心吗?
无论世道如何更替,方法如何改进,但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传承,人文精神是对人心的爱与信任,人文精神是对真理的热爱与追求。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时刻保有一颗对真理热望的渴慕之心,因为真理才是教化人心的真正老师。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都能时刻保有一颗慎用制度管人的敬畏之心,因为制度管理实现的不过是看得见的稳定环境,但牺牲的却可能是看不见的信心和真心。
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如履薄冰地爱护每一颗希望的种子,用心浇灌,用爱滋养,做一个实干的理想主义者。
鲁迅曾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理想也一样。
因为我相信——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Kathy
于杭州
2019.7.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