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只有放下自己,才能走得更快

只有放下自己,才能走得更快

作者: 启元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8-28 16:13 被阅读0次
文章摘自《你生命中的大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不遗余力去实现天赋的人很少。这就像泥土中的种子最终长成树的很少一样。

克利须那说,如果将个人生命里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初心”上,你的人生早晚都会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他劝导阿朱那:“你的内心必须统一,不统一,就会分裂,就会纠结,就会在无数个十字路口犹豫徘徊。”

统一内心,意味着你要勇敢选择自己擅长的事业,果断放弃那些乱七八糟的幻想,放弃那些世俗的追求。事实上,那些缺乏决断的人,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选择总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没完没了。

作家悉德尼·哈里斯说:“成功者专注,失败者发散。”

所谓“专注”不是随便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够了。只有当生命的能量用于实现天赋和使命时,才最有效。

如果你曾经历过心智的统一,不管这种经历如何短暂,你都会理解这一点的。也许,在生命的哪怕几个月、几周或几天,有那么一次,你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且会充满激情地去做,拼尽所有去做,你就会发现统一蕴藏的魔力。

这种“统一”的滋味就像那些草原上的鲜花,它们的盛开不是因为别人的欣赏,而是因为自己生命的渴望。这些鲜花就在那里,不管别人欣赏还是不欣赏,它们都会默默地、不遗余力地绽放。

任何彻底的专注,都来源于内心的统一;任何内心的统一,都必须遵循初心的意愿,倾听初心的召唤。只有在初心的召唤下,人才能把所有力量真正集中起来,专注于自己的使命。这种专注就像一面凸透镜,可以把普照的阳光聚焦起来,形成一束强光,点燃干草,点亮生命,让人生变得生动、明亮、微妙、鲜活。

2  

19世纪中期的美国女人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已婚女子无权拥有自己的财产,无权以自己的名义买卖不动产,无权给继承人留下任何财产,甚至无权拥有自己的孩子。

在这一环境长大的女孩苏珊·安东尼梦想着女人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后来,她成为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驱。

她的言辞迸射着火花:“真实的女人不代表别人,也不会允许别人代表自己。她只能是个体的自己,做自己的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经历成败……那些所谓‘男人为自己而生,女人为男人而生’‘男人是橡树,女人是蔓藤’‘男人是大脑,女人是心脏’‘男人是智慧的来源,而女人只懂爱’之类的陈旧思想将被彻底推翻。”

伴随着安东尼影响力的扩大,这势必会使她不得不与男人主导的社会针锋相对。很多男人感觉到了安东尼的危险,怒火中烧。这意味着她影响力越大,就要面对男人们更多的愤怒,这令她总是处于公众苛责及各种卑劣的人身攻击之中。

各种攻击的言论像箭雨一样射来,它们妄图撼动安东尼的决心和信念。但是,这些人怎么也没想到面对铺天盖地的责难,安东尼总是表现得那么镇定和坚强。在很多公开场合,那些怒火中烧的男人在她的沉着应对中往往变得心烦意乱。

为什么安东尼能拥有这样的镇定和坚强呢?是因为她能够全力以赴,专注于自己的使命,这种专注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她在日记中透露:她早就学会了不把这些公开的非难当作私人恩怨。她能够理解,他们并不是针对她个人,而是针对女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发难。

正如她所说:“这种暴行意味深远,它代表了男人对女人的看法,这种看法铸就了奴役着女人的法律枷锁。”她的使命不是为了个人的得失,而是为了摧毁这一制度。

安东尼相信,要想完成使命则需要忘记自我。忘记自我,意味着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传记作家巴里说:“这是她生活背后的哲学宗旨,也是与她终生相伴的力量。她很少在乎自己是否舒适,也不在乎从这一事业中获得个人荣誉。所有的成功不过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所有女性,而不是她自己。”

她知道,“这项事业”本身拥有能量和力量,不会被任何点滴的个人强化或弱化。

一旦成熟的安东尼完全按照使命规划自己的生活,她便宣称“失败是不可能的”。因为她完全领悟了使命的中心思想:只要你活在自身的使命中,你就已经成功了。

生活在使命中,安东尼感觉到自身力量开始与更广阔的力量结合了起来,感觉到了自己的“小我”开始与“大我”融为一体。

有一次,她被问及:“你是否做祷告?”

她回答说:“生命的每一秒我都在祈祷;我不是跪着祈祷,而是通过我所做的事进行祈祷。我祈愿将女人推至与男人平等的位置。我将工作与敬神合二为一了。”

3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就拥有了生命。

用生命去做事情,意味着“培养注意力”。这就涉及了学习在一件复杂的任务上投入持续的注意力,而后不断地回到这一任务上来;每次都能够花更长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

当我们的注意力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投入到了解对象上去,我们就会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经过持续的练习,对关注对象的认知变得更好,该对象原本不曾被关注的某些方面也会进入到认知的领域。渐渐地,我们便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

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在我们擅长的领域发现这样的原则,以及这样的能力。这样的领域可能是集邮,或者是园艺,抑或是开出租、卖保险。

任何领域的大师(甚至包括集邮大师)都不可避免会发现这一真理,那就是了解这个世界便是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在此,我指的不是认知性地了解,也不是说“了解关于世界的知识”。我指是不是那种公共知识,而是对世界的直接了解——洞察事物深层的根本核心,直触其灵魂。因为,当一个人触及任一件事物的灵魂时,也就触及到了自己的灵魂。

世界存在于每一个人,每一实体,每一物件中。对这个世界任一部分的深刻、密切地认知,便等于认知了这个世界。

鉴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挖掘金子的那个小角落。

对于针灸师而言,这就意味着通过中医语言来认识人的身体;

对于画家而言,则意味着通过作画来认识世界;

而对于作家来说,则是通过词语来认知世界。

当你写作的时候,写下一行字,这一行字,便是矿工的挖掘,是木匠的凿,是外科医生的巡诊。你用这一行字,挖出一条路。不久你便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地域,触及了世界的灵魂。

正如《薄伽梵歌》里的克利须那所说:“当你了解这个世界了,你也就爱上它了;当你爱上了这个世界,你就能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人会爱上他深深知道的东西。对于知名画家柯罗来说,这句话完全正确。作画的行为成为他漫长一生中愉悦的行为,从未厌倦。对他而言,绘画是与大自然恋爱的一部分。

当他71岁的时候,他写道:“一切都得遵循对大自然的爱,遵循自己的感觉,遵循在大自然中的体验。7月份的时候,我会深深地呼吸棒树丛的芳香,感觉自己又回到了15岁。”

77岁临终前,柯罗曾说:“你完全不了解我现在能画出什么。我能看到以前从来看不到的东西——新的色彩,新的天空,新的地平线。”他总结道:“我还希望,能在天堂里画画。”

4  

在通往使命的道路上,只有放下自己,才能走得更快。

放下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放下心中的欲望、放下对结果的执著。实际上,最有害的东西正是执著,它的动力是占有欲。对任何目标的执著都会降低行动的功效;任何形式的在乎结果都会扰乱心智;任何醉心于下一刻能否得到、心有旁骛的想法,都无法让你集中注意力,无法把所有精力完全运用于手头的工作。

所以,不活在“此刻”,总想着结果,人永远无法完全专注于当前的任务。这时,我们便会沮丧地发现自己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又回到了分裂的状态。事实证明,“执著”是分裂的另一种形式。执著 于某一特定结果,会使得你的心智脱线当下。如果人的头脑一刻不停地运转——

“我做得如何?”

“我有没有落后?”

“我是赢了还是输了?”

那么,人的大脑便会陷入分裂的状态。

克利须那指出:“那些仅仅受到成果激励的人,很不幸,他们会时刻处于焦虑之中,焦虑于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

一些智慧的人考察关于成果的焦虑,发现执著对于头脑有三大损害。这些损害就是:第一,扰乱心智;第二,障目;第三,分裂。

第一,执著“扰乱”心智。如果观察一个陷于某种执著的身心状态,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一点。你可以试一试:坐下来想想当自己想吃东西或者有了性欲的时候,注意一下那时大脑思维的质量,是不是很疯狂!我们会发现那时的大脑是眩晕的、不安的和焦虑的,或者用瑜珈的话来说是“过热的”。

第二,任何形式的执著都能“障蔽”思维。这是什么意思?其意思就是说,陷于欲望的人,“头脑不清楚”,一叶障目。当我们的头脑陷于对某一特定目标或结果的执著当中,则该目标对“大脑”来说,怎么看都是好的。比如说,当你想要吃一大碗冰激凌时,那碗冰激凌肯定有好处也有坏处。所以,在“欲望熏心”的时刻,头脑看不到灰色区域。陷入欲望的头脑不会作出正确的抉择。在这些时刻,便是通常所说的“被障蔽”了。

第三,“欲望熏心”的头脑会让内心陷入“分裂”。这一点尤其重要。简而言之,欲望的体验强化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离——“我”与“冰激凌”之间的分离,于是便产生一种“得不到这个目标,我就不完整”的想法。离开它我便有了缺失、空虚和不充实的感觉,欲望放大了与目标物的分离感。实际上,欲望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世界分裂了——增强了想要的强度,以致主体陷入“想要——得到——又想要更多”这样一个无限重复的循环当中。在这种状态下,头脑永远没有“完全感”,从而陷入永恒分裂与空虚的诅咒中。

克利须那说:“当你一直考虑感官目标,就会产生执著;执著孕育了占有欲 ,占有欲会点燃愤恨;愤恨会干扰判断。从此,你便再也无法从往日的错误中学习,从而丧失了明智选择的力量,纯粹浪费了生命。”

5  

济慈是一位诗人,与很多年轻人一样,济慈渴望一夜成名,他的目标是想成为像莎士比亚那样的诗人。尽管他很有才华,但是由于他想要成名的欲望太强烈,紧紧盯住目标不放,所以,他的内心是分裂的、焦虑的,无法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使命。这时,虽然他写了很多诗歌,但是执著和占有欲却阻碍了他的才华,真正的好诗歌并不多。

就像失眠的人强迫自己入睡一样,济慈越想写出好的长诗,结果就越没有灵感,他的才思似乎被欲望的大火烧干了,蒸发了。

但是,就在济慈站在绝望的悬崖边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了渴求名望对自己的腐蚀作用。他在写给兄弟的信中说:“七宗罪之下,再没有比企图成为伟大的诗人来得更罪恶了。对名望的渴望是一种愚蠢的心理——昔日对摘取诗歌桂冠的迷恋是极其愚蠢的。”

济慈形容自己过去写诗是“填鸭式作业”、“握拳干活”、“贪心不足”。他意识到,自己对于成功的渴求已经降低了作品的质量。当然,他也深切感受到对名望和“桂冠”的渴望给他带来的分裂和焦虑,以至于影响了自己的作品。

正如克利须那说的那样:“那些一心追求成果的人很可悲,他们时刻焦虑,想要获得行动的结果。”

受其天才的直觉推动,济慈通过诗歌中的主角,开始着手解决“执著于得到”的问题。在诗歌中,他安排了一个主角——恩底弥翁,一个充满欲望、对目标执著的人。他将如何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呢?

伴随着对欲望的思考,济慈步入了他所称的“沉着之洞”,这是意识的一种深度静修。在安静的休养和沉思中,他意识到,成败并非生活的主要衡量标准。于是济慈逐渐学会放下,放下自己对名望的追求。

正如他后来所说,生活就是一条“塑造灵魂”的山谷。他写道:“世界这般需要痛苦和麻烦,来练就一份智慧,将之锻造为灵魂。”

如果说生活是一个塑造灵魂的山谷,那么,创作《恩底弥翁》的过程则塑造了济慈的灵魂。他终于意识到,真正的成就不是获得评论家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展现自己最好才华的体验中。他说,“写了”比“写了什么”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伴随着这一领悟,济慈解决了其困惑的一个问题:

如何在不占有的情况下充分体验生命——而不去拥有、执著甚至依赖生命。

济慈在写给兄弟的信中激动地说:“我的脑海里酝酿着很多事情,突然之间,我想到,一个有成就的人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呢?应该是当一个人即使面对不确定、神秘、怀疑时,也能不急不躁,寻找事实与理智。这种臣服以及‘放下自己’的能力,令我们如花儿一样绽放,安然承受并接受——树液和露珠会降临,供我们吸吮,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好。”

济慈心中占有欲的火焰开始慢慢熄灭,他变和平和淡定起来。他不再像早期那样狂热地追求成功,而是开始追求自然成长——朝着逐渐展开的生活靠拢。

他说:“如果诗歌不能像树叶之于大树那般自然,则不如不写,接受单纯的真理,带着淡定正视一切环境,这是至高的自主。”

放下执著和占有欲之后,济慈才思泉涌,创作出了笔下最为自然的诗歌。这种“喷薄”必然会令我们联想到放弃对名望和成功追求的梭罗,他信步在瓦尔登湖畔,思想却深入到了惊人的深度。同梭罗一样,济慈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改变,然后他以非常低调的笔墨写道:“最近,我觉得我的心智发生了一些改变。不为名望不为桂冠,只单纯为了对美的渴望和欢喜之情。即便是连夜写出的东西于次日烧掉无人阅读,我也在所不惜。”

济慈意识到,作为一名诗人并没有什么好尊荣的。只有写作本身才有意义,只有每天坐下来进入文字的王国才是有意义的,除此之外,世人给予的赞扬或鄙视都毫无意义。

微信公众号:启元读书会

灵性实修平台

自由 完美 一体

相关文章

  • 只有放下自己,才能走得更快

    1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不遗余力去实现天赋的人很少。这就像泥土中的种子最终长成树的很少一样。 克利须那说,如果将个人...

  • 2022-10-16

    2022.10.15今日感悟:只有放下过往的包袱,才能走得更快、更轻松。只有放下“昨日种种”,方可迎来新生。

  • 放下不等于放弃

    福天思想(微信公众号同名):新浪专栏作家 放下是放下身上的包袱,不是叫你放下目标和追求 只有放下了才能走得更快,跑...

  • 只有慢下来,才能走得更快

    早上6点醒,大脑迟钝,很困。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5天,不知道是因为秋天来了还是人变懒了,在这之前,每天早上,我都会5...

  • 只有放下才能更好更快前进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工作综合技能要求也特别高,每个人的压力也会越...

  • 迷茫

    有人说, 一起走才能走得更远; 有人说, 独自走才能走得更快。 我站在风中, 迷茫!

  • 放慢脚步,才能走得更快

    快走运动时,我先尝试每一步都大步迈出,感觉一公里无须迈多少脚步就能走完。 有时小步向前走,会觉得无论是双臂还是双腿...

  • 慢慢走才能走得更快

    文/浪迹天涯 看到同龄人在各方面上都超越了我,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冲动,妄想在最短时间...

  • 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刚看到这么一句话:“想做的太多,一定跑不远的,多做做减法,没准离目标更近”。人这一生走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去...

  • 放下才能走得轻松

    放下,决定你能走得多轻松 浙江有位农民工,叫黄九西,家里很穷,连纸都要省着用。 跟妻子离婚后,他一个人带着女儿,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有放下自己,才能走得更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km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