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正午的阳光穿过五商十堰国际电影节城的玻璃幕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12点40分,我和小妹走进放映厅时,偌大的空间里稀稀拉拉坐着几排人,算下来不足五分之一的座位有了主人。
灯光暗下,《南京照相馆》的片名在黑暗中亮起,一场关于苦难与尊严的回溯,就此展开。
两个多小时的放映过程中,影院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的起伏。
那些被历史定格的画面,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血腥的场景并非刻意渲染的噱头,而是历史最本真的模样——当刺刀划破晨曦,当哭喊淹没街巷,当无数生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如草芥般倒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沉甸甸的、带着血腥味的现实。
尸横遍野的街巷,血流成河的护城河,镜头里每一张绝望的脸,都在无声地叩问:一个民族的尊严,究竟需要怎样的力量才能捍卫?
《南京照相馆》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击穿了这层屏障。
电影中那些令人窒息的场景,构成了对集体记忆的强力召唤。
当看到银幕上同胞如蝼蚁般被践踏,一种原始的愤怒与悲哀在胸中翻涌——这恰是导演希望唤起的"耻感"。
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曾指出,耻感记忆是一个民族保持历史警觉的情感基础。
走出影院时,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却驱不散心头的沉重。
小妹攥着我的手,久久没有说话。
我知道,那片黑暗中看到的一切,已经在我们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无数次的"落后就要挨打",此刻有了最具象的注解。
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生命,那些在绝望中熄灭的眼神,都在诉说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国,何以为家?
一个强大的民族,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豪言壮语,而是由每一个挺直腰杆的个体凝聚而成。
就像无数在历史暗夜里点燃微光的人,就像如今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坚守的我们。
个人的强,是晨起时的勤勉,是困境中的坚韧,是面对诱惑时的清醒;而无数个这样的"强"汇聚起来,便成了民族的脊梁,成了国家前行的底气。
影院外的街市依旧热闹,车流不息,人声鼎沸。
这寻常的烟火气,何尝不是无数先辈用苦难换来的安宁?
此刻再看身边的一切,忽然懂得: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安定,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守护的珍宝。
那场不足五分之一观众的电影,或许没能掀起喧嚣的讨论,却在沉默中完成了一次最深刻的精神洗礼。
它让我们看见历史的伤痕,更让我们明白:唯有铭记苦难,方能珍惜当下;唯有个体自强,方能民族挺立。
这,或许就是回望过去的意义——不是沉溺于伤痛,而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重量,走向更有力的未来。
在这场观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的重要性。
有国才有家,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人民幸福安定生活的基石。
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人民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当无数个渺小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时,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力量。
个人强则国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安子觅 2025年8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