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孙女去幼儿园带的绘本是“脚趾头起名字”,让我一下子不知道脚趾头分别叫什么?问一下夫人也只知道大拇趾、小拇趾,其他不知道。这还真是个问题,从小到大,也没有人告诉我其他几个脚趾叫什么名字。
很早就教过孙女,手指有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戴戒指的规矩越来越多,大家自觉遵守,遂成约定之俗:戴在食指——想结婚,或表示求婚;戴在中指——正在恋爱,请勿骚扰;戴在无名指——已经订婚或结婚;戴在小拇指——表示独身,不想恋爱,更不想结婚。大拇指一般不戴戒指,戴上也没有什么表示,也有说表示寡妇的意思。
我进一步告诉孙女,大拇指书面用语叫擘。大拇指是用来赞美的,尘世的荣光和美好的瞬间都要竖起的,称赞某人或者某事都是竖起大拇指的。微信里点赞都是用大拇指。
食指和美食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左传》中就记录了一个与食指有关的真实故事。公子宋是郑国的一个美食家,对食物抱有非同一般的热情。他和一般“吃货”的不同在于他拥有一件“美食神器”,就是他的食指。每次只要食指一抖动,公子宋就知道美味佳肴要来了。他出使晋国的时候,食指抖动,就吃到了石花鱼;到楚国出差,食指抖动,就尝到了天鹅肉。屡试不爽,这根食指就成了公子宋的“美食预报器”。从公子宋的这项特异功能中还诞生了一个成语“食指大动”,表示有口福了,后来也形容人在面对美食的时候哈喇子直流的馋样儿。公子宋的这根食指后来却引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宫廷政变。话说有一天,公子宋和另一位朝廷重臣公子归生一同去觐见郑灵公。在朝见的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又开始抖动,他很得意地举起手指跟公子归生炫耀,说:“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以前我的食指只要像这样抖,就一定会尝到新奇的美味,看来今天我们要有口福喽。公子归生将信将疑。结果一进宫门,果然看见厨师正在磨刀霍霍,原来楚国人刚刚进献了一只鼋,也就是一只超级大甲鱼,郑灵公命人烹制好,和群臣分享。公子归生和公子宋一看这情形,相视而笑。郑灵公问他俩为啥笑,公子归生就把如此这般跟郑灵公汇报了。郑灵公心里很不爽:你什么都能预感到,我还怎么混啊!于是他就使了一招,等大鼋汤端上来了,分给每位大臣一份,独独没有公子宋的。郑灵公的意思是:瞧见了吧,你的食指灵不灵,关键还在于我。公子宋这下下不了台了,于是“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愤怒地奔到大鼎跟前,将食指伸进鼎里,再抽出来放入嘴里尝了尝,然后扬长而去。“染指”这个词也是由公子宋的这根食指而来,比喻插手获取不应得的利益。郑灵公气极了:今天你染指我的甲鱼汤,明儿说不准还要染指我的王位呢!于是他心生杀机。公子宋当然知道自己捅了大娄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和公子归生合谋,先下手把郑灵公给杀了,由此导致了郑国的内乱,也算是嘴馋惹的祸吧。
周所周知,竖中指的意思是“操”或“去你妈的,是骂人的话,容易引起冲突,是不容许的。无名指和小拇指指的故事我也不知道不能乱写。总之手指的故事很多,而脚趾也因不大关心,也许常常躲在鞋里不知道也没什么。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脚趾通常有5个脚趾,位于脚的前端,从腿的内侧到外侧,分为第1脚趾(大脚趾)、第2脚趾、第3脚趾、第4脚趾、第5脚趾(小脚趾)。
有一个谜语:十个秃头和尚,分开站在两旁;同床同被同睡,合穿两件衣裳。谜底是脚趾。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是不是要对不易看到的东西给予更多的关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