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维度,在于性灵的丰富。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先人由外寻而内观,寻找一方安养性灵之境地。《楞严经》有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人若能逃离物欲的藩篱,依空而立,生命之境便能空灵如烟霞。而文人心中的烟霞境地,便是案头赏石。一峰千寻,一勺绵延,望之如山岳高远,供之如谷中烟云,游之如深岩幽壑,观石作山林,蕴含着世人高维度的性灵。

「一切唯心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性决定了生命的维度。片山斗室,胸中蕴奇,赏石正寄寓了文人心中隐约的「溪山」情结,艺术的天地是广漠阔大的,当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凝视赏石,忘却光影、线条、角度本身,进入空灵、无明、定境之间,正是脱离于物质,进入精神的山林之中。

看石即看山,观石即观心也。石沉静孤寂,专注欣赏,杂念不生,此为定。先止而后观,定则生慧,石有百姿,心生百态。它承载了文人心中的一片山林之地。行乐其间,可养林下之风,诚可湛情也;寄畅其中,可参天地生息,诚可忘机也;至若世外高隐,身临烟霞,诚可御俗也。赏石是心与石的感应,一种契合,观石即是观自己。

谈石有分别,赏石须离象。赏石审美从具象到抽象,由物质到精神,每一个思想维度的变化,都是中国艺术的高级表达,唐人司空图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当作如是观。小筑卧游,亦能观见案头之景,斗室之境,虚心之况,足当远涉山林,从赏石中获得自然生命活力与审美精神愉悦,书房即净土,城市即山林。

秋林皓月,山石入我虚窗中。
随形浮光,聊当解慰尘世意。
骨相玲珑,气韵虚空。
石上山林,亦见清风。
且揽人间秋,不听岁时寒。
知君不言语,恍然如旧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