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曾国藩传》的人物传记,在近几年一直成为社会阅读热点。我感觉,之所以广受读者欢迎,与其多维度的价值呈现及人物本身的传奇色彩密不可分。
这几天,我阅读这本书,已经上瘾了,早上一睁开眼就去读,晚上睡觉前也必须读,欲罢不能。
在晚清,关乎大清国运的几件大事,曾国藩都参与过,而且在整个事件中,都担任要职,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
一个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是倡导洋务运动。
曾国藩在湖南长沙,组建军队,奠定根基,在长沙不得志很憋屈,到了江西,战败,受到地方官员的排挤,清廷的忽冷忽热,可谓困难重重啊。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山水轮流转,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到了谷底,就会反弹。曾国藩到了安徽,就开始人生反弹了。
他到了安徽,好运来了。被提升为两江总督。
我认为,他的运气回升,有以下几点。
1、军事战绩,这是硬核因素。
军事战绩,这是硬核因素。进军皖中的核心目标是攻克安庆,他以“围城打援”的战术长期围困安庆,顶住太平军陈玉成部的多次猛烈反扑,最终于 1861 年收复安庆,彻底切断了太平天国的上游补给线,为后续收复天京奠定了根基。
所以,之前曾国藩总是受挫连连,想不开都想投江自杀了。但是,回头想想,人在挫折中成长,并非坏事。
皖中之战的胜利,打破了太平军在长江中游的战略优势,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这种改变战局的硬战绩,是朝廷授予曾国藩高位的直接依据。
2、朝廷的现实需求,这是刚需。
朝廷的现实需求,这是刚需。现在朝廷缺人呀。晚清时期,绿营兵腐朽不堪,难以对抗太平军。而曾国藩的湘军却日渐壮大,实力强大,朝廷不得不依赖曾国藩的湘军、胡林翼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等汉族团练武装起来。
在书中,我看到几个字眼“曾国藩集团”。天哪,曾国藩的军队,已经成为集团了,下面含有湘军、楚军、淮军。毕竟胡林翼和李鸿章,都是曾国藩的学生。这不成为集团了么?
在当时,两江地区:江苏、安徽、江西,是清朝的财赋重地,占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以上,当时大部分被太平军占领,朝廷急需一位能统筹军政、收复失地、恢复财政的重臣。
曾国藩不仅手握湘军主力,更在之前的实践中展现了“既能打仗,又能治民“的能力,是接任两江总督的最佳人选。
3、个人品格与政治智慧,这就是个人魅力了。
个人品格与政治智慧,这就是个人魅力了。在晚清汉族官员崛起的背景下,朝廷对手握重兵的汉族大臣始终存在猜忌,如对早期的林则徐、后期的李鸿章皆有防备。
但曾国藩通过言行让朝廷放下戒心:在之前,曾国藩受到朝廷忽冷忽热,即便多次被朝廷猜忌,仍始终以“忠君报国“为信条,从未流露出割据的野心,所以,皇帝在急缺人才的情况下,还是对曾国藩放下了戒心。
所以,在现代,当我们在职场上,在生活中受到委屈,受到不公,受到命运的戏弄的时候,不妨再坚持一下下。也许忽然地,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4、时机的必然性。
时机的必然性。有时候啊,机会对于一个人真的很重要。1860年前后,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原两江总督何桂清与一些地方官员,竟然弃城逃跑了。
这时候,朝廷急需填补两江总督的缺位真空;同时,胡林翼,曾国藩的重要盟友病重了,湘军体系中能统筹全局的核心人物仅剩曾国藩。
此时提拔他,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也是朝廷“无人可用”的必然选择。看看,曾国藩是不是捡漏了。
所以说啊,倒霉蛋,不会一直倒霉。上帝给我们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再为我们开启一扇窗。
我们在生活中,即使被生活踩到脚底下,蹂躏成泥,也不要放弃和哀叹。车轱辘往前转,人要向前看。曾国藩的内心坚韧、定力、担当与敬畏,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立身之本。
经典名著,值得我们常读、常思、常析。
———— / END / ————
伴读营招募
“一柳繁花读书成长伴读营”诚邀你的加入,
让经典好书给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宽阔天地的心门。
1、喜欢读书,希望翻阅山海的你。【却没有时间读书】
2、想读书,缓解压力,改变自我认知和现状困境,却找不到突破口的你。【无法静心读书】
读书、写字,看遍世间百态,烟火人间。分享生活理念,小故事大感悟,愿我们都能在时光深处,遇见花开满径!
简信了解详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