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着一对问题来请教老爷子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批评不够专业?为什么放权放下属去做却能引发大量的问题,而在问题出现之后,作为领导却陷入了微管理的补救泥潭?
为什么不成熟的但是能为客户倾注心力的新手比老员工更值得信赖?作为“老油条”有如何破除这种不断贬值的境遇?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很像请教老爷子,怎么样才算是专业的职人?
老爷子在《专业主义》这本书中,用一个个小章节来阐述他对于专业主义的理解。每个想法都引用了几个案例来诠释,当然这里面涉及最多的还是日本企业在通货紧缩的这三十年遇到的问题和现实。有些案例因为历史背景的原因过于生涩,但这没有给你去理解他的观点带来障碍,相反,你可以更多的联想自己经历的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京东,当当,亚马逊,微博,微信,自媒体··· ···
这堂课就像是入学时候教导主任的宣讲,他告诉你要成为一个专业的人,你要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你将如何去锻炼。
“学习者如果利用这些(商学院和书本上的)框架去解释和理解一切事物,并企图想别人做出说,这种做饭是不妥当的,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学者的思想水平上将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头脑去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头脑不够灵活,就必须集思广益,几个人一起讨论。首先提出假说,然后对假说进行讨论,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我们必须从怀疑业界和企业内部的一切常识入手,必须超越年龄的界限,重视年轻人的经验、习惯和感觉。”
“经过这种锻炼之后,战略最终将在我们头脑中产生,经过我们推敲变得可行。”
老爷子快要讲完的时候,说了上面这三段话。我想用它来做这堂专业课的心得最好不过。
网友评论
发现了很多同道中人,一起加油!
为了在自己成长的路上汲取更多的营养,为了找到精神支柱,也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一篇看到最后虽然有点虎头蛇尾,不过前四段就触动了我——也是今年才意识到有目的地去读书很重要。以前买书、读书都是随心所至,没有从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入手;书虽读了不少,却很零乱。今年开始有意识的地从目的出发去选购书籍。带着问题去读,找到作者给出的问题答案,分享出来,这也不失写书评的一种模式。你的问题也许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痛点,看了你的书评,有所触动,也许也会想着买来,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如果真能引发别人这样的行动,也就够了
这篇表示看不懂😔
换过不少行业,做过不少岗位,唯一缺乏的就是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