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一新生一对一见面会,昨日开启,今日结束(其实有些小组好几天就开启,有些小组需要后天才能见完)。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做之前,很多人心中有疑问:
五百多位新生,平均每位约谈20分钟左右的话,那需要多少时间呢?
我们是公立学校,就算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你又不能拒收他们,这个活动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为分班做准备吗?
有的家长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我们的意见他们听得进去吗?
我们的老师如果遇到那种非常需要调整的孩子,我们如何才能专业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万一我们显露出不专业呢?
疑问归疑问,事情还是必须做。
事情不但要做,还得体现以下“四性”:
全员性——全校所有老师参与此项工作,除非病假孕假。共分成24个小组,行政、年级组长和一些骨干班主任担任组长。
一致性——由学生家长发展中心提供话题,针对学生的,针对父母的,针对家庭的,全面了解学生。
指导性——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我们的观察点,每一个观察点背后都需要我们老师做出专业的分析与指导。
启发性——(这是事情结束后想到的,主要针对老师,这可能是顺带的福利)每个组的二十来个家庭,父母和孩子,所呈现出来的样态,对参与见面会的老师来说,有很大的触动。
现在,我就来谈谈对我的启发吧。
第一,爸爸缺位的孩子,样态是“失衡”的。
我们这一组,有三个家庭都是妈妈带着孩子来参与(我们的要求是孩子父母一起参加),爸爸未能到现场的原因基本都是爸爸出差了,其中有一位据说在国外,要好几个月才回来。有一个家庭的孩子是女孩,表现得还好。而另外两个家庭都是男孩。一个来了之后,是基本不能安静的,但他的妈妈会非常非常严厉地吼他,他就安静一会。他妈妈自己都说:“只有我才吼得动他,只要我不在身边,他就不安静。”另一位是妈妈不管怎么对他说安静,他都不能安静。还粘着妈妈,不愿意和我们交流。
也有父母一起来的,但一进门开始,父亲是大大咧咧坐在椅子上。问他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事情,他说:“因为我只是周末才回来,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他妈妈在弄。”然后,我们会瞥见他拿着两个手机,好像还有三把车钥匙(牌子就任意发挥想象了,呵呵)。那孩子啊,说话的声音装怪,让他安静坐会儿吧,他要不了三秒就改换一个姿势,而且脸上的微表情无比地丰富。更关键的是我们几位老师对这个孩子用了一些鼓励的方法,基本不管用。我们对这位爸爸说:“妈妈永远代替不了爸爸,妈妈对孩子养育很多,爸爸还需要多多关爱妈妈。”妈妈说:“我就喜欢听这课。”虽然我们这算不上课,但看那位妈妈,一定是憋着一些委屈。
几乎每一对家庭,我们都会建议爸爸一定要参与孩子的成长,又尤其是男孩子。
第二,父母和谐的孩子,样态是“健康”的。
有的孩子真的就是“根正苗红”,从三个人坐到位置上开始,这种和谐的气场就通过孩子体现出来。
孩子是大方的,敢于表达。落落大方做自我介绍,回答我们的问题。不做作,不扭捏。
孩子是快乐的,面带笑容。无论问什么,孩子都带着笑容。
孩子是诚实的,不讨好任何人。当问到“家里谁陪你最多”“家里谁最喜欢看书”,都不用看父母的脸色回答。
每当看着那些较为自律又懂礼貌的孩子,而且又会透露出小大人般的成熟时,我们都觉得舒心很多。
第三,父母“无知”的孩子,样态是“顽劣”的。
这里的“无知”,主要体现在父母没有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说家庭教育观念不一致。
比如说有的父母在这样的见面会上,还在相互指责,压根就不尊重对方,还在不停地甩锅。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老师问了一个“你喜欢看书吗”的问题后,会动手去打提问的老师。
比如说有的孩子压根就请不进教室,躲在楼梯处不出来。
比如说有的孩子一直粘着父母,不敢放手。
这样的孩子,是体现我们专业的时候。
还有两个月,他们就要进入我们学校。我想,通过这样的见面,多少会对一些家庭有触动,知道怎么去调整,怎么去做小一入学准备。
对我们的启发还在于:没有结婚的,或者家里孩子还小的人,大体上知道该怎么去做父母了。
每位孩子面聊结束,我们都会祝他有一个快乐的暑假,9月份开开心心地来开启小学生活。
希望这样的祝福,都能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