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除夕我的年(上)

我的除夕我的年(上)

作者: 兰若_ | 来源:发表于2019-02-04 08:42 被阅读0次
我的除夕我的年(上)

常听人说:现在过年没意思了,年味淡了。由此可见,年味浓与淡与物质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小时候物质生活远没有今天丰富,但那年过的却是有滋有味。年还是那个年,只是我们不再是我们,心里装了太多五颜六色的东西,年味自然被冲淡了。

这是几年前写的一篇文字,记录的是小时候过年的点滴。我二十多年没在老家过年了。但每年这个时候,那些场景就会自动跳出脑海,像天边的一抹霞光,令我神往。

01

那时没有禁放鞭炮,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一大早要放鞭炮的。天还没亮透,父亲便开始放鞭炮了,叫“接年”。当一阵紧一阵的鞭炮声响起来的时候,母亲已麻利地完成了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做“接年饭”。淘洗满满一大碗金灿灿的大黄米,沿碗边按上五个红枣,中间插上一株绿绿的菠菜,于是一碗“接年饭”就做好了。菠菜是父亲进了腊月后从集市上一颗一颗挑选回来的:叶子要绿,根部要红,大小要合适。买回来后,用塑料薄膜一层一层包起来,放到朝北的屋檐下。也怪,北方天那么冷,有时还一场接一场地下雪,竟然也冻不坏,打开一层层的塑料薄膜,即使有冰渣子,还是碧绿碧绿的如同刚从菜园子里摘回来。

接了年做了接年饭,就意味着要过年了。上午,父亲开始挂“竹子”(家谱)。我的家乡与莫言的老家相隔几十公里,莫言《怀念那时候的过年》一文中,有一个书面用语称其为“家堂轴子”。就是一张挺有厚度、发黄的长约两米宽约一米卷轴,很庄严地高高地挂在屋子的正北方。上面写着我们家历代老祖宗的名字。

那年与先生去云南旅游,所到之处都似曾相识,真的很奇怪。可是那确实是我第一次到云南。后来才知道,我们家第一代祖宗“张昆”,当年就是从云南迁到胶东的。原来我的根在彩云之南啊(此为后话,暂且不提)。祖宗在右边,直接是名字,他们的配偶在左边,则是“张王氏”“张李氏”“张赵氏”……中间是一男一女两个上了年纪的人像,端端地坐在最上方的中央,被尊称为“老爷爷、老奶奶”,代表我们家的老祖宗。下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好像中山陵的台阶一样,肃穆而庄严。再下面,是几个带着瓜皮帽嘻闹的孩童。

小时候一直搞不懂,“竹子”那么高,我们家的祖宗是怎么坐上去的,还有为何叫“竹子”,可又不敢问,父亲每年挂“竹子”前都要先“培训”我们几个孩子,特别是女孩子,不能多说话,不能指指点点,否则就是对老祖宗的不敬。父亲是极看重过年的,对一些传统礼节极为讲究,所以,根本不敢多问。直到后来与先生说起这事来,人家是旁观者清:远古以前,家谱是写在竹片上的。当然他是一家之言,有待考证。

02

我家紧挨着“竹子”的右边挂的是“财神”。老家的风俗,出嫁的女儿不能再看到娘家的“竹子”。我觉得这一条不合理,有迷信的意思。出嫁的女儿怎么就不能回去敬典老祖宗了?女儿节后回娘家,必须初三以后,“竹子”请下来了,才能回。其实是当地村民们善良美好的愿望,是让做了人家媳妇的女儿,尽媳妇本份,陪婆家人团团圆圆过年罢了。所以自从成了“马张氏”,再也没看到我们家的“竹子”,这也为过年增加了神秘感。

一般人家挂了竹子和财神就够了,而我父亲为了渲染过年气氛,又买来“梅兰竹菊”条幅,作为陪衬和装饰,挂在财神的旁边。好家伙,那古朴又现代的气派,那不同凡响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凡是到我家拜年的人,都对父亲的独具匠心赞叹不已:不亏是文化人,就是跟咱庄户人不一样。父亲便很受用,谦虚一阵后便为自己的杰作做了总结:过年嘛,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子。

恭请老祖宗们就位后,整个上午,父亲一直在堂屋虔诚地忙碌着。在供桌铺上崭新的红纸,倚墙摆上十双新筷子,紧挨着筷子是八碟糖果、点心、水果。看着那些糖果点心,我是直流口水,因为个子小,够不着,就对父亲说,为什么要放到最里面呀?父亲说这样老祖宗们吃起来方便。其实那是父亲防止我们几个小孩子嘴馋而采取的措施。如果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估计我是经不住诱惑的。尽管正月十五撤供那天,这些供品全分给我们,进了我们的肚子,但正月十五以前,父亲是断然不许我们碰的。那个时候,是天天盼着正月十五快快来到,不为别的,只为了早一天吃到那些点心和水果。

水果和点心摆在最里面第一排,第二排便是母亲做好的四荤四素。四荤是鱼、鸡、猪头,等。鱼是母亲刚煎好的,鱼身上拖了一层面糊,煎出来后金黄金黄的很好看。鸡和猪头是早一天煮出来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只鸡双腿半跪着,嘴里含着一颗红枣,两只翅膀用一根红筷子架在后背上,好像要展翅高飞一样。这个造型是下锅煮之前父亲精心做出来的。四素是豆腐、油条,还有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每个菜上面都要插一根绿菠菜。可能是图个绿色有生机吧。

第三排是各种花样的馒头,五个一摞,下面三个,上面两个。正中老祖宗牌位下两摞是最大的,多大?有半个大西瓜那么大,大红的“福”印,正正地盖在馒头顶端,既喜庆又庄严;其次是文武财神面前,稍小一些,但也别具一格:馒头上分别镶着五个红枣,有四个分布在四周,一个在顶端。我看过母亲做的过程,是在做好馒头后,小心地用双手的两个小拇指在选好的位置挑起一层面皮,形成一个孔,正好放进一个红枣,然后用牙签把拱起的部分小心按上几道印子,起装饰作用的。等五个红枣全镶好,整个馒头一下子生动起来。母亲说,五个红枣,是五福的意思。最前排是香烛。一只香炉端放在正中,烧香,两边是烛台。我家的烛台是两只喷了金色的狮子。

03

除夕的中午,按老规矩包豆包。原料是红豆用水泡了,把红薯煮熟,去皮,捣成泥状,与煮好的红豆合成馅,再加点红糖,包成圆圆的包子,寓意一家人生活甜蜜,团团圆圆。蒸出来后,甜而不腻,与其说是包子,不如说是一道甜点更合适。昨天和三姐通电话,三姐说在家给侄女小月包“米包”。我说是豆包吧,三姐强调说是米包,是这些年新开发的产品,大黄米蒸熟,注意,是蒸,不是煮,姐特意强调,拌上红糖,女孩子都喜欢吃。三姐每年都帮小侄女做。

我的几个姐姐对她们的弟弟妹妹包括侄女侄子,真是发自内心的疼爱,弟弟每次回去,姐姐总是把家里好吃的一个劲地往车上装,什么面粉了,馒头了,油饼了,自家树上的柿子,地里的花生……直到后备箱的盖子都盖不上为止。她曾经花90元邮费给我邮来一床自家地里产的棉花做成的大棉被,我不以为然,买一床被子才多少钱?姐说,能一样吗?实践证明:是不一样。关于我几个姐姐的爱心行为,三天三夜说不完。继续说我的除夕我的年。

我十岁的时候,我大姐和二姐分别二十岁和十七岁了,都在帮我母亲忙年。和我紧挨的三姐大我三岁,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拉风箱烧火什么的,而我的任务基本上就是从东屋跑到西屋,带着小弟弟疯玩。

父亲布置完供桌,便开始在东屋(我家八间房子,分成五间一个门、三间一个门,同在一个院子里。我们平时住在西屋五间,东屋相当于仓库,过年时,在东屋煮年货蒸馒头)最后一遍收拾“猪下水”,就是猪的大肠、心肝、猪蹄子猪尾巴一类的,属猪身体的一部分。

那时候一般人家过年顶多买两只猪蹄子,或一副大肠就算不错了,而能有全套的“猪下水”,是不可能的,没有钱是一方面,有钱也买不到。我伯伯在食品站工作,所以我们家每年都能买到全套的“猪下水”,那是很让村里人羡慕的。父亲因此也特别看重这个制作过程,做起来很有讲究,要放上八角五香葱姜等佐料,将不同的佐料切成碎末,并把它们混合到一起,使不同味道之间相互调配,使五味融合到一起,酸中有甜,甜中又有咸,咸中还裹着辣,其绝妙程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当香味在水中融解后,便会变得无影无形,无法分清是哪一种味道,五味融到一起,味道却变得十分奇妙。当它渗入肉的内部,又通过肉体挥发出来后,瞬间香了半个村子。(未完)

相关文章

  • 我的除夕我的年(上)

    常听人说:现在过年没意思了,年味淡了。由此可见,年味浓与淡与物质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小时候物质生活远没有今天...

  • 我的除夕,我的年…

    今天是大年三十,猴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春节了。天空有点儿阴郁,就像我的心,根本不像大年夜。 我站在这陌生城...

  • 我的除夕我的年

    除夕来的悄无声息。 这个除夕过的与众不同,在赛迪汗家客厅的地毯上,床单褥子一铺,躺下 ,静悄悄心无波澜的开始迎接新...

  • 我的除夕

    窗外鞭炮礼花,万家灯火,朋友圈里晒的是各种各样的年夜饭,炸鸡炸肉,海鲜浓汤,精致小炒,所有的人恨不得拿出最好的厨艺...

  • 我的除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除夕在医院度过。我自从实习开始就基本上都是在医院过的除夕和春节。依...

  • 我的除夕

    说过的话,就像是泼出去的水。今年除夕,我真的很寒心,虽然一大家人都在围坐在一起吃着所谓的团圆饭,可我一点都感觉不...

  • 我的除夕!

    除夕,一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却包涵着无数丰富的感情!每一顿年夜饭,每一次团聚都在牵动着每一个朱姓族人的心璇并紧紧的将...

  • 我的除夕

    #除夕# 每一年的除夕都是一场能免费看烟花宴的时节,六七年前家门前房子都还没那么高,躺床上就能看前面一排一排烟花,...

  • 我的除夕

    我在新年情绪杂糅,喜怒哀乐,悲欢凄切。一鼓作气,一并发作,我只有悲凉。 吃了一顿“年夜饭”。一汤一肉。我与父母亲就...

  • 我的除夕

    “除夕佳人节家家齐,爆竹烟花齐齐升。” 随着冬日的散去,春天的来临,中国人心中的节日-春节,来到我们身旁,相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除夕我的年(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kp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