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逛,有些饿了。
衣裳街里的糖乐门店铺有甜品吃,进去点一碗。
操作台前,两个年轻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在牛奶、芋圆、水果、珍珠......各种料台之间穿梭,一会冲到冰箱,一会冲到煮圆子的锅前,发现芋圆要用完了,需要煮,但现在又没空,大喊着让同伴来煮,同伴也说没空。看他俩这忙碌的状态,算了,也就不抱怨我点的食物为何要等那么久了。
想起以前常玩的游戏《美女餐厅》、《飞机大厨》,游戏里需要按顾客的点单,依次加料配餐,制作好之后端上去,再收碗擦桌子,给客户结账,客流量大的时候,是真的手忙脚乱,时间统筹法来顾不上用了。
再看这边,操作台里的两个年轻人,显然是忙不过来了,面前一堆外卖和堂吃的单子等着他们制作。
我就趴在台子前面看着他们加这加那,
别说,还真挺有趣的。
两个店员手忙脚乱,除了单子太多之外,必然也会有管理与流程的问题。比如,料台的布置是不是合理,他们的动线是不是有冗余,原材料的安全库存有没有合理地预估,客流大的时候是不是要加多人手,显然这些都没有考虑在其中。
很多顾客焦躁地刷着手机,还有楼上的顾客等了很久,下来问好了没,被答复:“好了好了。”其中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生很凶地说:“好了怎么不给我端上去?”我真是哭笑不得,想说:你自己下来看看他们的工作状态,是不是有空给你端上去?
大量的订单显然已超过了两个人的接单能力,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对于店铺来说,能有更多的日流水进账是好事。但是,让选择这里的顾客,原本想来这里享受一份休闲下午茶的闲适,突然变得焦虑和慌乱。为了点的食物,不得不等很久,看着他们手忙脚乱的忙碌,你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是换一家吧。
所以,很是佩服那些让顾客心甘情愿等待的店铺。
他们可以营造出一种“你甘愿等待”的氛围,比如告诉你,你的等待很值得,很有意义,在你等待的时间里,我们这里都发生了什么?你要的甜品,需要留白给光阴发酵。
这也揭示了消费心理学新趋势:
人们愿意为"可见的时间价值"买单。
心理学中有个叫作“酝酿效应”的,说的是刻意暂停能激发潜意识解题能力。若将等待视为“思维发酵期”,我们便能从焦虑的消费者,变成观察生活的哲学家。
我在等待中就在想,人生的“出品速度”与“灵魂甜度”是不是往往会成反比的关系。
我们可以给一些自找的等待,被迫的等待赋能:
将排队、通勤等碎片时间,转化为“认知漫步”,训练自己在“无聊中生妙想”的能力。既然已经不能退单也不想退单,那么就停止抱怨“为什么还没好?”,想想你甜品中的配料都有哪些需要时间的熬煮,因为那些让灵魂丰盈的“配料”,都值得用一生的耐心去熬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