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桐去打预防针。
在门口,一个妈妈对孩子说:你看看,这些打针的小朋友都没哭,你只是吃糖丸你还哭,你不丢脸吗?真是胆小怕事!
过后,来了一个孩子,刚看到护士就撒腿往外跑,充满恐惧地哭嚎着:我不来这里!我要走!
为什么孩子吃糖丸也要害怕?为什么孩子一看到护士就惊吓?一定是这之前对打针有不愉快的回忆,父母没处理好孩子的情绪,觉得孩子打完针就好了,不记得了。
但其实孩子的这段记忆只是积压在心里,没有忘记。一看到相同的场景,恐惧惊吓的感受又浮现出来了。
桐等待的时候也一直踌躇不安。
我:你有点紧张是吗?
桐点点头。
我:你记得打针的感觉吗?
桐:不记得了
我:嗯,我们很久没来打针了。打针的时候会有点疼,差不多几秒钟。从一数到五,就不疼了,妈妈会陪着你的。
桐:好。
我:妈妈相信你可以的,如果感到很疼也可以哭出来。
桐:嗯,我试一下。
后来打完针了,整个过程桐的情绪是稳定的,内心是安稳的。
打针前我如实地告诉桐关于打针的过程和感觉,所以桐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是有预期有准备的。
当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掌控感和力量感,恐惧感也会随之减弱。
我相信每个带孩子来打针的父母都是很心疼孩子的,也很想鼓励孩子。
但究竟怎么鼓励孩子?
“你怎么这么胆小”“有什么好怕的”“打完针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这些都不是鼓励。
鼓励,首先是人格的尊重。在尊重之上,给予美好的期盼。对这个期盼,给予力量和能量。
如果父母把鼓励变成控制的工具,孩子是感受不到力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