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听了一档播客,主题是“那些塑造我们的童年经历”。
我和DeepSeek讨论起这个话题,AI的回答是——当我们谈论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时,其实我们谈的,是这个人小时候所形成的“生存策略”。孩子从刚会走路开始,在家庭中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学会一套与父母相处的策略,从人类演化角度来看,婴幼儿为了获得生存所需(食物、安全、关爱、认可)并避免痛苦(被抛弃、被忽视、被责骂),会发展出一套相对固定的行为、思维和情绪模式。
面对父母,孩子往往无力反抗,哪怕心里有再多不满,为了继续获得抚养与保护,也不得不选择顺从。这种“不得不”的服从,便逐渐内化成了他们最初的生存策略,并在无形中影响了他们未来的性格与行为模式。
孩子与养育者的早期互动,会形成其“依恋风格”,比如,当父母能够持续、敏感地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会形成安全型依恋。他的生存策略是直接表达需求,因为他相信外界是安全的,父母是可靠的后盾。这为他提供了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这种称之为安全型依恋(健康策略)。
反之,当父母的回应是不一致、拒绝或忽视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不安全型依恋(适应性策略):像焦虑-矛盾型依恋相应的策略是“放大情绪和黏人”。当父母回应时好时坏,孩子学会通过哭闹、过度黏人、强烈的情绪反应来获取关注,确保父母不会离开;回避型依恋的策略是“关闭需求、自我依赖”。当孩子表达需求时总是被拒绝或羞辱,他学到的是:表达需求是危险的,会带来痛苦。于是,他策略性地“否认”自己的需求,变得过早独立、情感疏离,以避免被拒绝的伤害;混乱型依恋的策略是“僵住”。当养育者既是安全的来源又是恐惧的来源时,孩子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中。他的策略可能是在压力下行为混乱、僵住,或者精神上“离开”现场,这是一种在极端恐怖情境下的求生机制。
孩子也会发展出各种心理机制来应对无法承受的压力和冲突。比如,讨好策略:“只要我让你高兴,你就不会伤害/抛弃我。”孩子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愤怒,优先满足他人,以此来换取安全和爱;完美主义/高成就策略:“只要我足够优秀、不犯错误,我就能获得关注和认可。”孩子将自我价值建立在成就上,认为“有条件的爱”是唯一能获得的爱;逃避/退缩策略:“只要我躲进自己的世界(幻想、书籍、游戏中),现实中的痛苦就伤害不到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撤退;控制策略:“只要我能控制环境和他人,我就不会感到无助和恐惧。”这是在混乱或不可预测的家庭中,重获掌控感的方式。
这些策略在当时保护了孩子脆弱的心灵,但问题在于,它们会被固化并带入成年期,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当环境已经改变(例如,成年人已经有能力照顾自己),这些过时了的策略反而会成为人际关系的障碍和内心痛苦的来源。比如,一个用“讨好”策略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可能依然边界不清,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积累大量怨气。
理解了“生存策略”,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并不是“错误”或“弱点”,而是童年的智慧与勇气的证明。它是那个弱小的你在当时能做到的最好选择。“生存策略”的核心目的是维持依恋关系,确保生存,并最小化心理痛苦。问题不在于策略本身,而在于它的“僵化”和“过时”。成年后的许多心理困扰,源于我们仍在无意识地使用童年那套策略,来应对已截然不同的成人世界。
因此,心理成长和疗愈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觉察到自己固有的生存策略,理解它最初为何而来,并带着同情心,在安全的成人关系中,学习更灵活、更适应当下的应对方式。这就像是,你终于长大了,有能力为那个内心的孩子升级“求生武器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