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十)

作者: Kant_14 | 来源:发表于2017-04-23 10:39 被阅读42次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上一章讲道至广大而极精微,这一章讲道与人的关系,一言以蔽之,道要近人情。

朱熹注解说,

“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意思是说,道出于人的本性,通常不会与有悖于人情。有些人觉得,顺应自己的真性情行事有什么难的,大家都会,因此不屑于踏踏实实地去做,反而认为修道一定要去追求那些高远深奥、甚至不近人情的概念,这就偏离了中庸之道了。

“柯”是斧柄的意思,手里拿着斧头要做一个斧柄出来,都不容易做好,我们对人的要求,就更不能用那些看似深奥的概念去套了。要将心比心,尊重人的性情与能力,只提出那些具体切实的,可以做到的要求,哪怕一时做错了,能改正就好,不能苛责。

近人情的两种代表品性就是忠和恕,朱熹说,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也就是自己做事情要尽心尽力,要求别人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要问一问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做到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如果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到,那么这个要求就可能是不合理的,提出这样的要求就不是行中庸之道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人际关系的相对性,是不会变的,按孔子的说法,连他都不能做到要求别人的,自己先做到,或者说,只对别人提出那些切实能做到的要求,可见中庸之道并不容易,近人情并不简单,需要时常反省,时常调整自己。

“庸”的意思,是平常,也就是日常间的事情,不是那些高远深奥的东西。平时的言行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行为,要多要求,多勉励,尽心尽力才算得上忠;自己的语言,或者对别人的要求,要多留余地,多反思,将心比心才能说得上恕。

“慥慥”的意思,是忠厚老实。一个人言行一致,能近人情,自然是一副温柔敦厚的样子了。

相关文章

  • 《中庸》笔记(十)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

  •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一、感悟、启发: 细述什么是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 修身、齐家、治国...

  • 中庸十

    其十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

  • 《大学》学习笔记

    笔记-有熊 参考《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论语》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团结出版社 ………………………………………...

  • 《中庸》笔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命”者,一而殊,历经所有的可能,遍历也。“性”者,殊而一,遍历所有可能中...

  • 《中庸》笔记

    《中庸》(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中庸》(十.明道)

    题解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曾问强于孔子。孔子教导他:强有体力的强和...

  •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

  • 为什么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心得(二)

    为什么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心得(二) 第二章心得体会: 这是第二章,此下十章都是论中庸,来解释首章的意思...

  • 《中庸》笔记(总结)

    1 为什么要读《中庸》?当我们开始阅读的时候,实际上是提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从另一方面说,《中庸》实际上是要回答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笔记(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ne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