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闺女房门紧闭,叫不起来;下午,她又背起书包默默去了学校……这不是电影情节,是一位学员家的日常。一个多月了,作为妈妈,她从焦虑到崩溃,直到明白:孩子“睡不醒”的背后,藏着一颗“叫不醒”的心。
一妈妈在第35期人生规划导师班上线上写纸条的方式求助王纪琼院长,说了孩子的情况。
孩子早上和上午不去学校,下午才去。
这家有事儿,她父母肯定有矛盾、有问题。孩子早上起不来,就证明她觉得没有希望,或者没意思。那为啥没希望?她自己心里难受,她一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
下午才去学校,说明还有希望、还有救,就证明还不是特别严重,只是对一些事很失望、很伤心。无非是跟她爹妈之间的矛盾、学业的矛盾、老师同学的矛盾、兄弟姐妹的矛盾,或者对自己要求高却实现不了。
一个多月了。
睡眠颠倒的情况从八月份开始的,八月份是假期,假期里肯定发生过啥事。
院长的起床流程对五岁的弟弟很管用。
这家长还不赖,跟我学得不错。
但是对13岁的姐姐不太管用。
当然了,那本来就是对付小孩用的起床流程。13岁了,起床流程肯定没用,因为那是哄小孩的,不是哄大孩子的。大孩子已经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了,所以没啥用。
想请院长针对“上午不去学校,下午去学校”的情况给支支招。
可控不可控?可控了就听课,不可控就做咨询。孩子不愿意做咨询,父母做咨询。爸爸妈妈一块儿来上课。
孩子心里肯定是有事的,而且这个事肯定跟关系有关。跟关系有关的事肯定跟沟通有关,跟沟通有关的,肯定是“嘴贱”——要不她爹嘴贱,要么她妈嘴贱。她弟弟应该不会嘴贱,因为他才五岁,还不具备“嘴贱”的能力。
我想先尝试修复亲子关系。下午、晚上关系比较好,冲突就在早上。不过今天我也没死心眼,跳到她床上给她按摩揉揉,又把她的小猫放到房间里玩一会儿,感觉比之前好些——之前她都让我出去。
你不再死心眼了,你不再对抗了,你还能揉揉她,这证明是我的学生干的事;能把猫放到她房间玩一会儿,这才是我的学生。但是你太急了,你太急着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了,你太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孩子本身都可恶心。
咱要先修复关系。修复关系的核心是改善语言,语言好了,沟通就好了。
我都可想问问:你凭啥让一个早上不起床去学校的孩子那么快起床、非要去学校?她凭啥该去学校?你陪孩子了吗?你管过吗?你沟通过吗?家里有矛盾你心里没数吗?家里各种关系、语言模式,张嘴都是嘴贱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不解决,你凭啥让她去学校?
那你作为大人,你挣钱挣得多吗?你给国家捐了多少钱?你帮助了多少人?你奉献过多少人?你资助过多少人?天天活在小我里,没有大爱之心,你凭啥能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这就是灵魂拷问。
你的福报都没有流动起来,天天琢磨那一亩三分地儿的事儿。
我告诉你,想让孩子变好,最简单、最快的方法知道是啥吗?去给爹妈洗脚去。你试试认认真真地给父母洗洗脚,认认真真地孝顺老人做做饭,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做自己的角色,优化一下性格,孩子就能很快好起来。
怎么弄?
不可控就按“严重问题三原则”:孩子做咨询;孩子不愿意做咨询,就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她的求助意识和求助能力,你必须得这样做。
第二步才是家长去做咨询。家长不愿意做咨询咋办?我管不了。家长愿意做咨询非常好,夫妻俩合伙一致是不是更容易?不一致的话你又多一个雷,那又麻烦了。那咋弄?那你注定活得惨。
第三步,夫妻俩必须得系统规范地学习,慢慢来,先保住下午和晚上,再去缓冲早上。孩子早上不起床,一定有一个“应急事件”,一定有“空洞”,一定有“歪脖子树”,你必须弄清楚。
不要去思考死循环的问题,能听明白吗?所以这个妈妈一定要去找到那个“应急事件”。你找不到怎么办?做咨询,开始修复,开始改变你自己,慢慢就来了。你最应该改变的是啥?你最应该改变的就是你的语言模式,你说话的方式,让语言更优化起来。
所以当孩子正常上学的时候一定要上上青少年实操班,弄清楚五大关系: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跟学习的关系、跟自己的关系。再学学在这五大关系中咋沟通。沟通的核心是心理资本。最终达成啥?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给孩子做个测评,这个家长对自家孩子的“说明书”肯定不清楚,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长期以来你没关注这一块儿,所以才出问题了。
所以,一切都得按规律办事,早学习早受益。
教育不是较劲,是陪伴和等待。当我们放下“你必须上学”的执念,开始给孩子揉揉肩、逗逗猫,当她感受到的不是指责而是接纳,改变才真正开始。记住:先修复关系,再解决问题——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一句温柔的话,就能照亮她的整个清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