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今年翻拍成了同名电视剧,讲述了唐代底层小吏李善德如何在贵妃诞日前,从五千里外的岭南将鲜荔枝运到长安,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故事发生在天宝十四年(即安史之乱前一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刚贷款买了一处偏僻的小宅子,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就在这时,他被上司和同僚用阴谋手段,接到了一个“肥差”——成为“荔枝使”,负责在杨贵妃六月一的诞辰庆典上,从岭南(今广州一带)运来新鲜荔枝。
荔枝作为一种极易变质的水果,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距离超过五千里(相当于2500多公里),在唐代的交通条件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本质上,这一道圣人下达的御令,也是一道催命符。
不过,为了保住性命和家人,李善德这个老实人被迫发挥出全部的智慧和潜能。他亲赴岭南,凭借着自己精于算学的特长,开始了一场极限的“项目管理和实验”。
李善德是一个典型的“职场老实人”,他不善钻营,只会埋头做事。本剧中,他像一个出色的项目经理,拆分任务、做实验(不同保鲜方法、不同路线)、优化流程、计算预算(经费)、管理资源(调动驿站、骑手)。
电视剧拍得非常精致,特别是配乐和服化道,都有一种高级感。看到李善德一脸疲惫,我却对这项任务感到唏嘘,所谓上级一张嘴,下级跑断腿,这句话放到现在仍然适用。如果工作过一段时间就会知道,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上级的一句话,下级便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很多时候,至于我们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到底有没有必要,能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可能得打上一个问号。
《长安的荔枝》用一个小人物的视角,窥见了大唐盛世繁华外表下的腐朽与危机。它既是一个古装版的职场求生记,也是一个微观的官场现形记,更是对**历史宏大叙事背后个体命运**的深刻关怀。这个故事具有典型性,比如接到命令时,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抢功、使绊子。而当李善德历尽千辛万苦找到解决方法时,各方势力都想来摘桃子,抢夺他的功劳。在此过程中,李善德目睹了因为这项任务而疲惫致死的马匹、骑手,被盘剥的农户,以及友谊的背叛。他最终虽然成功了,却感到深深的疲惫与厌恶。他不是没有迷茫过,也想过放弃,但是被压榨久了,他也习惯了吃不饱,饿不死的生活,他总是说的一句话是 ,我只是小老百姓,我有什么办法呢?
在李善德的任务即将完成,打道回府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名叫“长源”的道长,道长看他一脸疲惫,建议他带着家人,来到这里静修,远离凡尘俗世。但是我却从李善德的眼里看到对自己官服的不舍,此刻,我能看到他心里的独白,也许我可以重新选择一次,过完全不同的生活。但是,这就代表,我寒窗苦读多年,考取功名,在官场多年的付出都付诸东流。我想很多人都和他一样,对于目前的生活虽然不满意,但是却又无法下定决定彻底斩断和目前的工作的关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浪漫的背后,是无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巨大的资源浪费。或许,在职场人看来,这部《长安的荔枝》充满了现实意义和讽刺,也浓缩了众多“现代牛马”的血与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