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们讲到,牧野之战武王率正义之师,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浩浩荡荡直逼朝歌。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能仓促应战,因朝歌城中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御敌,更没有可用的战车,帝辛只好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应战。
虽说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但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他们在周军的强大冲击下慌不择路,四下逃窜。为了逃命,他们纷纷倒戈相向,成为了姬发的内应。姬发顺势率主力部队跟进冲杀,将帝辛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帝辛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返回朝歌城中。他深知自己的统治已经结束,于是登上鹿台,将宝玉全部戴在身上,然后自焚而亡。
姬发来到朝歌,城中的百姓欢呼雀跃,在城郊夹道迎候。姬发赶到鹿台时,象征性的用箭射帝辛的尸体,射了三发才下车,然后又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将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杀死。
商朝的官员和士兵们纷纷投降周军。周武王姬发顺利进入朝歌城中,接管了商朝的领土和百姓。
周武王进入朝歌后,安抚百姓,稳定局势。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分封功臣、制定礼仪制度、推行井田制等。他还将殷商遗民分为殷国和周国两个部分进行管理,以防止殷商遗民的反抗。
在牧野之战后不久,周武王又征服了其他不肯归附周朝的方国和部落,进一步扩大了周朝的领土和势力范围。最终,周武王成功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
牧野野之战不仅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兴起,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场战役确立了以周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可以说,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将宗室、功臣分封至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层级统治。
这一制度虽以血缘为纽带,但他通过“授民授疆土”实现了对广袤领土的有效管理,为周朝延续800年提供了制度保障。
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