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都有過其麼話也不想說的時候。無論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浪漫柔情,或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無奈,這都是語言的靜默。而就在這樣的靜默中,遂有了對語言的思考。
對語言的思考,起源於對語言的不滿。我們有太多時候找不到恰當的言言來說自己的感受,也有太多時候反而因為語言而造成溝通的斷裂。語言並不是保證暢通無阻的橋,它經常反而是一道牆,將人彼此驅遂與關閉。
這乃是語言的限制,語言由一個個辭語和聲音所組成,藉著辭語和語句之間的差異而彼此區隔與定義;將語言本身視為一個在歷史中形成的文本加以解析,可以讓我們更理解語言的功能及其限制。理解語言始能理解經由它而造成的思考侷限。
重新思考語言,但願我們都能在更好的語言和語言使用中勾劃出更好也更寬敞的將來。
語言可以說成許多譬喻:它是人的居所、是刻著故事的預言書,也可視為一楨地圖,或標示著思想天空的星圖。我們走過的,我們知道的,以及我們還不知道的,都在其中,而我們自己就是那個繪圖的人。但願被繪的星圖,能精確的反映出星光燦爛,而不是心靈宇航時,會迷途的惡劣天空。
前代語言學家洪保德有過以下的譬喻,認為字詞是思想的發聲器官,而連綴字詞的文法則是思想的綜合與形成。他認為漢語的思想容量不高,這想法當然是一種偏見,但是我們擅於在無話處找話說,對語言的的負面缺乏自覺與敏感,卻是事實。一種語言,即是一種思考方式,語言世界宛如一不寫著過去與將來的書,也等於是在敘述的我們的預言。
人被賜予語言,其實也就是被語言所塑造,同時也等於被語言所囚禁。人們在不斷反芻舊語言的同時,也等於是在反芻著舊的歷史,舊的情境,以及舊的問題。作者的語言寫作,談的雖然是語言,其實卻是藉著對語言的思考,而進行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的批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