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探索塔羅牌的起源和根源,笔者發現我們不能單從一個方向出發,也無法以三言兩語獲得總結,人類語言就是如此繁瑣。當今21世紀被譽為有神奇占卜功能的塔羅牌,這個名字,結構,背景,文化等等故事絕對有趣。單從名字來源上遊走,已經讓小編大開眼界,獲益匪淺。今天先和大家深入的談論以下幾個詞源的來龍去脈吧。下次有機會再繼續探索塔羅牌的結構,牌卡來源和圖像寓意等構造。
在研究詞源(etymology)期間,歷史學者們發現Tarot這詞是在16世紀初(1505年)之後出現的,從此一直被引用至今。關於這詞源和含義也是眾說紛紜,有學者說是阿拉伯語,也有的建議是取自法國的一個小城鎮的名字(Tharaux)。據說該小城鎮聚集了一群打造牌卡為主的製牌工匠。至於,塔羅-Tarot的含義更被口水噴得天花亂墜的,唯獨有一點是大部分歷史學者們認同的,這個詞不來自古埃及,也不是塔羅之父deGebelin所解釋的“王者之道”。安東尼(deGebelin)被Depaulis(Theirry Depaulis-波爾多,近代牌卡歷史學者)和一些歷史學者編入“埃及神秘粉絲症候群” (egyptomania)的群堆裏頭,因為安東尼提出的解讀並沒有任何依據可以印證,而被喻為是個夢幻(fantasy)的說法。Depaulis建議是往tarh這個詞彙繼續探索,他揣測當時因為Trionfi的牌的遊戲玩法與規矩出現變化,多了一個剔除環節,引致要換個新名字才推出市場。
Trionfi1450
塔羅牌的前世呢,在15世紀文藝復興期的名字是叫做“TRIONFI”,詞源自拉丁語 TRIUMPHUS意思是勝利,成功,勝利的,榮耀的等。根據維基百科和其他辭典的記錄,TRIONFI-TRIUMPHUS這詞是古希臘的詞彙, ΘΡΊΑΜΒΟΣ (THRIAMBOS -TRIAMBOS),取自狄奧尼索斯(DIONYSUS)酒神的讚歌中。
⋯⋯from the Latintriumphus"triumph, victory procession", ultimately (via Etruscan) from Greek θρίαμβος, the term for a hymn to Dionysus sung in processions in his honour. (wikipedia)
之前也和大家提及過,Trionfi是15世紀的文字記錄中被發現常用詞彙,在那之前的發現是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加泰羅尼亞(catalan)語中,遊戲牌的叫法是“naip”源自阿拉伯語的副總理(deputy)一名詞。但是,他們發現阿拉伯語當中的遊戲牌卡並不叫naip 而是ganjifeh (ganjifa,ganjiveh⋯⋯),所以歷史學家推測和相信這個naip的詞彙是被“馬姆盧克遊戲”影響了。據說,馬姆盧克牌大約在1371年前被帶入歐洲。讀者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時與阿拉伯交往密切的歐洲國家應該是靠近北非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了。
喜欢的请关注我们
Ganjiveh牌卡有很大機會是從東流入西的,牌卡研究學者們有個說法1350-70年期間,沒有找到牌卡的蹤跡,因為找不到有利物證,而存在的資料並不明朗,學者們推測有兩個可能性:
1-14世紀的歐洲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會使用“文字”記載的習慣,就連德國也是到15世紀之後才使用紙記錄文字,其他方式的記錄據說不見活口。
2-歷史學家認為在1348年歐洲的大災難-黑死病的爆發,嚴重的影響後期各地方的貿易,人口移動與交流,同時侷限了旅遊,同時影響了牌卡的傳播速度和範圍。
根據牌卡歷史學研究得出,Trionfi牌卡和馬姆盧克(Mamluk)卡的結構性上的相似度高,加上naib一詞是源自馬姆盧克牌中的一張牌名,配合天時,地理和物證,讓牌卡學者們相信歐洲的trionfi卡的設計是被馬姆盧克卡啟發而成的。

馬姆盧克牌
關於瑪姆盧克遊戲牌,目前據說被有一副珍藏被展示於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皇宮博物館(Topkapi Palace Museum Istanbul),有機會到伊斯坦布爾的讀者,可以遊覽觀看。每一幅馬姆盧克牌有4房(suit),每一房由12張組合而成(1-10+2王牌)。阿拉伯區域的王牌卡一般不以人頭肖像做設計,相信是依據伊斯蘭教的教義所限制。近代美國塔羅牌卡歷史研究者Dummett指出,開始最早應該是48張的組合。有伊斯蘭藝術收藏家提供了小塊的碎片做研究,伊斯蘭藝術的精英從這塊碎片推測知道馬姆盧克牌是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的作品,再根據一些藝術風格細節來看,更接近是12世紀末的作品。

關於Ganjifa這個詞,它帶領我們離開阿拉伯領域慢慢向東靠近。Ganjifa這詞源,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說是源自波斯語,因為ganj在波斯語是代表元寶/寶藏的意思。印度語的hindi語也帶有同樣發音和意義。
一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波斯文學研究者Houtum-Schindler ,曾經在波斯政府工作,他向StewartCulin(20世紀初的民族學研究者,牌卡以及藝術歷史研究員)建議ganjifa的“jifa”兩個音是源自中文的chi-pai(猜是紙牌)。
關於這一點Chatto(19世紀末的英國作家)的文獻中提及,早期遊戲牌的中文叫ya-pae(後發現是牙牌),意思是bone ticket (骨票),che-pae是後來改用紙之後的稱呼(1848:58)。Summer覺得是上文中的bone ticket指的是骨牌,所以翻查了骨牌的資料,讓我發現以下這一段來自維基百科的記錄:
宣和牌本系【宋】宣和宫中之戏,因其用象牙制成,古称牙牌,它揉合了【唐、宋】时期盛行的骰子、诗牌、酒牌等游乐用品的雅玩特点。至【明】改为骨制,故通称骨牌。(續)
單憑文字的探索,我們找到了牌卡遊戲和中國的淵源,期間我向埃及朋友請教,發現一個巧合。不對,有兩個發現,是什麼呢?敬請守住閃約塔羅OH密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