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右肩膀疼了有十来天。在正常体位时,几乎没什么感觉,偶尔会有些酸胀,但一旦向上抬或向后背,疼痛感就会加剧。老婆调侃我说:“抽空拍个片看看去,没骨质问题的话,估计就是肩周炎。亏了你还是医生行业出身,这点事还硬扛着干嘛。”我笑着逗她:“我装病,可以不用做家务了呀。”
其实,我自己也分析过原因。平时我的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对着电脑的时间比较长,肩周问题对于“电脑党”来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职业病”。再加上前段时间,有一次搬东西时抻了一下,估计也加重了症状。不过,我隐隐觉得,心理作用可能也占了一部分原因。因为当我刻意去想它的时候,才觉得疼,平时不注意的时候,几乎没什么感觉。
说到心理作用,我不禁想起二十多年前老家的一个高辈分老人,大家都叫他“四爷”。他年轻时在县城药材公司上班,退休后回农村养老。四爷是个特别爱干净的人,衣服永远是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说话也特别文雅。他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每天三次药,都特别准时地吃,晚吃一会儿就觉得自己心脏难受。他每次出门前,自己也说,如果身上不带着小炸弹(速效救心丸)的话,就觉得随时要“丧命”一样。
四爷晚年患了较为严重的老年痴呆症。病情最严重的时候,终日衣衫不整的,还会偷抱别人的柴禾,或是偷玉米回家(不认人了,但认家)。走路累了就坐在土地上,也不怕脏了。最神奇的是,四爷之前那些降压药和治疗心脏病的药,他一口也不吃了,速效救心丸也不用了,心脏病却没有犯过!!村里人都在谈论,难道老年痴呆真的能让心脏病“自愈”?看来人很多病都是自己在吓自己,是瞎琢磨得的病。
这让我想起中医里常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与身体的关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就像中医所说,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思伤脾……情绪的波动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更会牵动身体的机能。
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范进中举后,大喜过望,竟然“迷了心窍”,出现了精神失常的症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情绪极端波动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也与中医所说的“大喜伤心”理论相呼应。情绪的极端波动,让身体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正是中医所说的“大喜伤心”理论的最好验证。
回到我的肩膀疼痛,也许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劳或外伤所致,心理因素也在其中扮演了部分角色。当我过度关注某个身体部位的不适时,情绪的紧张和焦虑可能会放大这种疼痛感。而当我放松心情,或是工作繁忙起来,不去刻意关注它时,把它暂时忘记了,疼痛似乎也忘记来找我了。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身体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七情六欲皆为人之所需,但关键是要把握好那个“度”。过度的情绪波动会伤害身体,而身体的不适又会反过来影响情绪。只有保持情绪的平衡,才能让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也许,下次再遇到身体的不适,我不会再轻易被疼痛牵着鼻子走,而是先从情绪上调整自己。毕竟,身体和情绪本就是一体的,只有两者和谐共处,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的生活。当然前提是确实没有器质性病变,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