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混沌大学”那时还叫“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在那年的5月底看到研习社的推文,说是李善友教授将有一场“告别大课”,接着就要去美国游学了,于是我顺利地被“错过就是xxx”之类的文案成功转化,就在大二的暑假一个人坐高铁到北京去听课。
当时善友教授讲的是《新科学与互联网世界观》,依稀记得一大堆的“第二曲线”、“生物学思维”、“超级链接者”等等概念,一脸懵逼且不明觉厉,甚至天真地觉得,既然都讲得这么透彻了,那创业者们直接照着做不就可以了吗?现在回看,简直被自己萌哭,哈哈。
每次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这次的课程里,收获最大的可真不是善友教授讲的内容,而是遇到的那些线下课的同学,他们大多是创业者,对这个时代的新事物总有天然的敏感度,深知唯有觉察变化才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听他们的交谈和分享总能窥见一些新的事物,其中有很多都是当时研习社最大的自组织社群“洪兴十三妹”的成员。
也就是在这个社群中,遇见了后来“拐骗”我加入创业项目的老板,同时我们团队几个成员都是研习社的同学。有次我们去见另一个研习社同学时,他说“我们都是去听课的,老陈(老板姓陈)是去捞人的”,哈哈,这个“捞”字用得生动。这也是后来我常参加各类课程的原因之一,找到那批经过筛选的人,虽然好些“门票”死贵死贵的,不过也练就了梭哈课程的手感,后来的新生大学、九型和NLP课程、得到铁杆会员、区块链圈子等等,都遇见了一批优秀的人,其中不少都成了好朋友。
当然,并不是每次只是把课程当做是找人的由头,还是得好好地学和用,所谓“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持续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划重点,把学到的用起来才是真功夫,在磨炼时的每一分艰难,都是构成能力壁垒的砖块。
这就是误打误撞地听课后带来的收获,刷新了一把世界观,遇见一个创业项目,结识一帮好友,这些都会随着时间的叠加带来愈发巨大的改变,然而如果3年前的那个暑假我选择了“不如回家待着”,可能都不知道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最后就放个混沌大学的二维码,留给好奇的人儿。
混沌大学·商学院·邀请码









网友评论